李鸿章爱将叶志超,为何从战场英雄沦为阶下囚,两个逃字暴露人品

读书悟文化 2024-02-10 03:24:14

叶志超与李鸿章是同乡,也是李的老部下,他出身贫寒,自幼父母双亡,早年参加了淮军,一路从小兵、总兵升至提督。

如果没有两把刷子,他也不可能升至提督,曾经是一员叱咤风云的猛将,却因一场战争沦为阶下囚,人生反差为何如此之大,这与平壤战役中的两个“逃”字关系重大。

第一“逃”:战败而逃

丰岛海战发生后,清政府在朝鲜的兵力不足,仅有3800多人,由提督叶志超、总兵聂士成和江自康率领。

1894年8月后,清政府增派了13500兵力,开赴平壤,目的在于,与驻扎在牙山的叶志超等人相呼应,从而对驻扎在汉城的日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但清军部署还未执行,汉城的日军就已收到清政府增兵的报告,日军第九混成旅团长大岛义昌立即作出了行动,于丰岛海战当天从汉城出发,目标直指牙山清军,企图打破清军南北夹击之势。

说起来,汉城日军也没多少人,步兵、骑兵、炮兵总共也就4000人左右,与牙山清军人数相当,但清军却闹了一个大笑话。

牙山清军在获悉日军动向后,聂士成提出一个应战方案,那就是兵分两路,一路由他率领部署在牙山东北20公里处的成欢,人员2500人;另一路由叶志超带领防守于公州,人员1300人。

如果成欢战胜,则叶志超则作为应援,反之,则绕道撤退。

叶志超听后,想都不没想就同意了,但实际上,但凡有点军事经验的人都会有疑问,明知兵力不足,为何还要分兵防守,这不是犯了兵家大忌吗?

但我们作为旁观者,可能还要再问,明明叶志超是主帅,为何主战的却是聂士成呢?

叶志超没有提出疑义,是因为此时的叶志超根本没有斗志,更没有与日军拼死一战的决心,而聂士成提出的方案很明显对他的安全有利,所以,他根本没有考虑这个方案是否可行,只要能保自己全身而退,那就行呗。

作为军人,为什么叶志超这么怕战呢?原因也不难猜,当时的他接近60岁了,名利与钱财并收,功成名就的他,没有必要像年轻后生那般血洒疆场了,与他抱有同样想法的人,还有卫汝贵,此人更可笑!(后面再说)

1894年7月26日,聂士成抵达成欢,工事部署完成后,日军也差不多到了。

日军当时也是兵分两路而来,但聂士成部在侦察时出现了重大错误,他得到的消息是,日军有两三万人,这个信息对之后的平壤之战几乎是致命的。

28日夜,战斗打响,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早上7时30分,成欢之战按照聂士成的日记所写,打得很惨烈,但双方损失也并不大,结果是成欢失守,聂士成不得不退出成欢。

那么此时的叶志超在干嘛呢?当成欢激战时,他已经抵达天安,由天安撤往公州。

成欢失守后,聂士成率部也赶往公州,准备与叶会合。但行至公州江浒时,聂士成却惊奇地发现,叶志超部在反向渡江,原来他连公州也不守了,要直接退往平壤,与平壤的大军会合,然后再说。

于是,在主帅叶志超的决定下,牙山清军全部撤往平壤,第一个“逃”字也就出一现了,就是战败而“逃”。

第二“逃”:不败而逃

牙山清军逃了,大岛义昌也没想到清军会跑得这么快,拿下成欢后就直扑原牙山清军驻地,结果发现除了大批物资,空无一人。

叶志超和聂士成两军加起来人员不足三千,到平壤行军千里,耗时一个月,当时为了逃跑啥也没带,吃饭都是问题。

当他们抵达平壤时,却带了两样东西给平壤的清军。

第一样,就是失败的情绪。这一群人抵达时,看上去与乞丐差不多,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武器也丢了不少,建制完全没有,这种狼狈之象,给驻守平壤的清军以极大的心理暗示,日军有多么多么的强悍,把他们都整成了这样!

第二样,就是低落的士气。叶志超明明是战败退守平壤的,但他在向清政府和李鸿章打报告时,却是这样说的:

说在成欢一战中,日军有两三万人,被清军击毙两千多人,而清军仅战死200余人。在作战过程中,日军大举登陆,把清军团团包围,清军以几千人抵抗数万敌军的进攻,经过顽强奋战,终因寡不敌众,只好杀出一条血路,退往平壤,与各路大军会合。

结果此报告一上交,叶志超不仅得到了光绪和李鸿章给的两万大洋,而且还任命他为防守平壤的主帅。

任命一出,全军哗然,就他那点破事,能瞒得住清政府,怎能躲过前线将士的眼睛。

大敌当前,以败军之将为统帅,对整个部队的士气影响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平壤一战,从开始就让叶志超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当时敌我双方的兵力依旧相差不大,都在16000人上下,而且清军的地理优势也不弱。

平壤倚山而建,东、南、西三面为大同江环绕,城东是悬崖峭壁,而且城垣壮阔,南北绵亘十余里,城墙高达10米,基厚7米,顶宽2米。

城门有六个,东北长庆门,东面大同门,南有朱雀门,西南是静海门,西面是七星门,北面是玄武门,另还有四个暗门。

所以,不论从地理环境还是建筑结构来看,在双方兵力相当的情况下,固守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1894年9月12日,日军陆续抵达攻击位置,然而日军的炮火还没开始进攻,平壤城里的叶志超已经开始筹划如何逃跑了。

9月14日晚,清军开会,在会上,叶志超一不问清军的部署情况,二不问清军的士气如何,而是开门见山就问大家如何弃城北逃。

当然,他还是有理由的,他说日军势头正盛,而我军弹药不足,地形也不熟,不如先退出平壤至我国辽东地区,养精蓄锐,以图东山再起。

此话一出,一员猛将拍案而起,他斥责叶志超说,国家每年花费数百万两银子供养我们,如果此时不战,不仅愧对国家,更不好向朝鲜民众交代。

还说,自奉命东征以来,他本人早已发誓为国效力,今日之战,必为死战,你们怕死可以逃,但他已将平壤城看作他的坟墓。

说这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总兵左宝贵。

当时被调入平壤的有四路大军,分别是总兵卫汝贵的盛军13营6000兵力,总兵左宝贵的奉军8营3500人,总兵马玉昆的毅晕4中2000人,及副都统丰升阿的奉天练军盛字营和吉林练军共2000人,合计13500人。

左宝贵,山东费城回族人,行伍出身,以战功一路晋升,其人治军严明,有胆识、有血性。

他的慷慨陈词,令全场震惊,大家谁也不敢再提逃跑之事了,但叶志超的提仪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动摇了军心,各个将领心中始终心存撤逃之念。

9月15日,平壤保卫战正式打响,只见左宝贵头戴顶戴花翎,身穿皇帝御赐黄马褂,他已经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平壤战役分为三个战场,其中两战场在城东南外围,一个战场在城北。

城东南的船桥里之战,清军大胜;城西南大同江北之战,战况激烈,双方损失都很大,胜负未分;而城北则是日军的主攻方向,日军近一半兵力都放在了城北之战。

城北的清军在牡丹台和玄武门一线共建有5座堡垒,均由左宝贵的奉军防守。至15日上午8时,其中位于城外的4座堡垒全部失守。

之后牡丹台和玄武门暴露在日军面前,牡丹台位于玄武门之外,一旦牡丹台失守,全城将遭受威胁。

但牡丹台还是失守了,清军只好撤退到玄武门。此时的左宝贵心知肚明,牡丹台陷落,玄武门也难以守住,他决定以身殉国。

战斗中,他亲自点燃了36发炮弹轰击日军,最后胸部中弹,壮烈殉国,左宝贵是甲午战争爆发后战死沙场的第一位清军高级将领,他的英勇行为,受到朝廷的褒奖。

随着左宝贵的牺牲,玄武门失守。

但在这个过程中,日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之后日军虽然夺取了玄武门,但又不知城内虚实,入城后又退了出来。

当时的战况是,城北虽然失利了,但城南、城东南的战场并未失利,反而是日军的进攻力量不足了。

因为日军粮食不足,也没有宿营地,当时天又下起了雨。如果清军能继续坚守阵地,迫使日军撤退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主帅叶志超看不到这些积极的信息,在玄武门被攻破,左宝贵殉国的那一刻,他的大脑就被逃跑二字占满了。

于是,第二个“逃”字也就出现了。

叶志超立即召开将领会议,提出弃城而逃的建议,这次没有了左宝贵的反对,倒是有一个立挺他的将领,此人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总兵卫汝贵。

卫汝贵是大同镇总兵,也是李鸿章的同乡,深得李器重。他比叶志超大几岁,入朝时已经六十岁了。

据说妻子给他的信是这样写的:说你现在已经是统帅了,家里也不缺钱粮,况且你年事已高,已到了颐养天年的时候,打仗时千万不要冲在前面。

卫汝贵在平壤也是这么做的,后来卫汝贵家书被日军获得,并带回日本国内,用以教育国人,成了笑话,这真叫丢人丢到国外了。

在卫汝贵的支持下,叶志超下令停止了城南的战斗,并在城楼上向日军挂起了白旗。

日军对叶志超的投降半信半疑,认为是叶的缓兵之计,并判断清军是想趁大雨出逃,果然被日军猜中了。

15日晚8点多,叶志超下令,全体清军轻装持械,弃城而逃。但日军早就做好了伏击的准备,而清军连逃跑也组织混乱,在撤退中,有1500人丧生,680多人被俘,白白损失了近5个营的兵力。

9月16日凌晨,日军以胜利者的身份开进了平壤城,而叶志超则以逃跑者的身份逃出平壤。

叶志超和卫汝贵等人,他们根本不管部队的混乱情况,只顾带着残兵一路向北,逃过一城又一城,一路弃地不守,狂奔五百里,跨国鸭绿江,一路逃回了国内。

然而在逃跑路上,叶志超还不忘继续谎报军情,说自己放弃平壤,绝不是怯战,而是在平壤遭到了三四万日军的进攻,他指挥清军苦战五昼夜,最后因寡不敌众,伤亡太多,才被迫退出。

李鸿章在收到报告后,仍旧不问曲直,并竭力在朝堂之上为叶志超开脱,把逃跑责任推到别人头上。

但这次其他将领不再沉默,有人揭发了叶志超和卫汝贵的卑鄙行径,朝廷知道真相后,立即将二人擒拿归案。

叶志超在平壤溃逃的第二年,被刑部判处斩监侯,后获特赦,出犾一年后死亡,而卫汝贵则没那么幸运,被判斩刑,很快就处决了。

由此,我们也看到李鸿章爱将叶志超,他是如何沦为阶下囚的,可谓两个“逃”字暴露了人品。

但叶志超的逃跑思想,与李鸿章也有很大关系。叶志超本就不想入朝,李鸿章和他说,不会打起来,也没有和日军发生冲突的打算。所以,他告诉叶在朝鲜要克制。

李鸿章不愿与日军死战,一言以蔽之,就是为了保存实力,为了个人利益。军队是李鸿章的命根子,无论是陆军还是水师,如果部队都打完了,李鸿章就没有了在政坛立足的资本,就会被其他政敌干掉。

所以,我们看到不论是陆战还是海战,逃跑将军中十有八九都是李鸿章的亲信、安徽老乡,淮军将领。

关键战后,李鸿章还厚着脸皮为他们求情,希望从轻发落。

但可笑的是,真有不少人逍遥法外,寿终正寝,甚至还有人官复原职,这不是笑话吗?

所以,这么来看,叶志超逃跑似乎也就不奇怪了,毕竟上梁不正,下梁歪。

0 阅读:8

读书悟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