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时期,兵器与武学的发展已然达到一个颇为成熟的阶段。然而,尽管武器精良,士兵勇猛,宋朝的军队在战场上却屡屡遭遇惨败。究其原因,除了敌人强大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便是当时的皇帝们习惯于用“阵图”进行遥控指挥,导致前线将领的灵活应变能力受到极大限制。
在经历了唐末五代的藩镇之乱后,宋太祖赵匡胤深知武将的危险性,因而决定将兵权牢牢掌握在文臣手中。继位的太宗更是对此加以强化,整个宋代形成了“尚文轻武”的社会风尚。军事部门的首领多由文人担任,而为了便于控制,皇帝们往往偏爱那些平庸无才的将领。
每当出征在即,皇帝便会亲自为将领们“授以阵图”,这些阵图成为了他们在战场上行动的唯一依据。即便千里之外的将领们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局,也不得不严格遵循这些来自皇宫的指示,仿佛阵图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法令。即使在战斗中遭遇失败,主帅也能将责任推给阵图,而那些在战场上随机应变、打赢了仗的将领,反而要向皇帝请罪,实在让人感到无奈。
宋太宗是一位热衷于遥控指挥的皇帝,他常常通过“阵图”来操控战争局势,支配将领的行为。其中,他亲自设计的“平戎万全阵”便是他心目中的得意之作。然而,这种遥控指挥的方式却严重违背了用兵之道。将领们在战场上不敢违抗皇命,失去了应有的指挥自由,对战局的变化也无法及时做出反应。
在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契丹人侵,宋太宗并未亲自出征,而是将八万大军交给李继隆和赵延进指挥,并亲授阵图,分为八阵。将领们只能小心翼翼地依照阵图行事,无论战场情况如何变化,皇帝的命令就是绝对的真理。然而,战场瞬息万变,没过多久,宋军便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困境,而这并不在阵图的预判之中。面对契丹的猛烈进攻,宋军不得不死守阵地。许多将领多次请求调整作战方针,但主帅却因畏惧皇命而不敢做出改变,最终导致宋军惨败,士兵们在混乱中甚至自相残杀,许多人不幸落入河中,生死未卜。若不是诸将及时改变战术,几乎全军覆没已成定局。
到了宋仁宗时期,许多将帅的指挥权被进一步剥夺。在与西夏的战争中,许多将领机械地执行皇帝的遥控策略,结果屡屡失败。韩琦作为仁宗时期颇受器重的一员大将,被派去征服西夏。在出发前,他带着仁宗御赐的遥控阵图。然而,在战斗中,宋军的一部分在西夏的围攻下陷入困境,主将慌忙拿出阵图,准备组织布阵,然而还未等他摆好阵形,西夏的骑兵便如潮水般涌来,冲垮了宋军的防线,精锐部队最终全军覆没。
这种情形让宋代的文臣武将们感到深深的不满,曾多次向皇帝提出意见,然而皇帝却对此置若罔闻。实际上,这种“阵图”遥控的方式并不能实现精确的指挥,反而使得军队陷入了被动的局面。或许,这正是宋朝在军事上处于弱势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宋朝的故事告诉我们,战场如棋局,变化无常,唯有灵活应变、因势利导,才能在危机中寻得生机。可惜,遥控指挥的方式终究无法替代真正的军事智慧与勇气,留下的只有无尽的遗憾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