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尾宴名菜七返膏失传,阿斯塔那出土一件文物,揭秘它真实的模样

历史解密坊 2023-06-29 13:03:56

唐朝的烧尾宴的菜单上,一共有58道名菜,可是有一个七返膏,如何制作,却彻底失传了,考古专家不甘心,他们在发掘阿斯塔那古墓群的时候,出土了一件点心文物,经过研究,竟找到了七返膏的原型,您想要知道它长什么模样,那就让小编给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朝的烧尾宴是一场盛大的宴会,起源于公卿大臣首次拜官的习俗。在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年),兵部尚书韦巨源升任尚书令左仆射。按照当时的惯例,朝廷大员晋升之际,都要举办一场宴会来表达对皇帝和朝廷的感激之情。这个宴会得名为烧尾宴,而后因其菜肴特别而独特,闻名于世。

据《旧唐书•苏瑰传》记载:“公卿大臣初拜官者,例许献食,名日烧尾。”

在陶毂的《清异录》中,烧尾宴有着详细的记载。据陶毂所述,韦巨源拜任尚书令时,家中一本所谓的“食帐”,其中精心记载了烧尾宴上的58道菜品和点心。每一道菜品和点心后面都简要标注了用料和烹饪方法,使宴会的筹备更加便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许多菜品逐渐失传,仅存文字记载使得回味唐朝烧尾宴的美味成了一种遥远的幻想。尽管有许多菜品遗失,其中还是有一些菜肴在古代文献中有所记载,其中就包括了一道名为七返膏的点心。

据文献记载,七返膏是一道由极软的面团制成的美食,它的制作过程与其他菜品大相径庭。首先,取软面团,在每一层面团上均匀地抹上油膏,然后反复折叠并翻转面团七次。通过这一特殊的工序,面团中的油膏逐渐在层层操练中完美融合,使得面团变得更加松软甜香,诱人的香气悠然弥漫。最后,将经过翻转折叠的面团做成面点,并夹纠缠结成独特的形状,这样制作而成的七返膏,即使在只有文字描述的情况下,也足以让人垂涎欲滴。

而这道点心的原型,则是在阿斯塔那古墓群中被发现的,这座古墓群出土于1966至1972年间,发现了许多式样独特的精美面点。在阿斯塔那古墓群出土的这些面点中,梅花式、菊花式、四棱式以及叶形面点和筒形面卷等多种类型应有尽有。引人注目的是,这些精美面点均由小麦粉制成,其中最引人深思的便是筒形面卷。

正是这个筒形面卷让专家觉得必须要详细研究,一些专家认为,这个筒形面卷就是传说中的七返膏。通过对古墓群中的面点进行分析,他们发现筒形面卷的制作过程与七返膏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将面团擀成薄片,然后抹上油脂,接着进行连续的折叠,正好折叠七次,最终形成了一个圆筒形状的点心。最后,将这些圆筒形点心进行油炸,便可制成美味的食品,怎么这个食品看着像今天的蛋卷。

原来蛋卷的祖宗,竟是七返膏,而七返膏另一个分支竟是花卷,七返膏虽然消失了,但蛋卷和花卷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原来,七返膏并没有彻底失传,只是随着时间的流转,它换了一个形状,一个名字而已。这个发现令人叹为观止,不禁让人想起那些烧尾宴上的其他菜品。或许它们也一样,被改头换面,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却被大多数人所不知。思及此处,内心不禁释放出一股奇妙的感慨。

这种美食传承的方式令人莫名感动,想到这里,不禁使人期待未来会有怎样新颖的食物承载着历史的回忆,让我们继续体验美食带来的惊喜与感动。

引用资料:《唐朝的烧尾宴》作者:钱柏出版社:黑龙江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文秀才

1 阅读:29
历史解密坊

历史解密坊

历史增加智慧,历史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