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军中花木兰”,长征中级别最高的女将,手下开国将军成堆

鹤说历史 2024-08-27 22:42:09

张琴秋被誉为军中花木兰,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女性战士之最,她曾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师的领军人物。在红军的辉煌岁月里,张琴秋曾担任参谋长一职,众多开国将领如陈赓、许世友、洪学智、王建安等都曾是她的部下。《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也将她记录为红军队伍中独一无二的女性将军。

张琴秋

先驱荣光:早期党员之一

1904年,张琴秋生于浙江桐乡的石门镇一个富裕家庭。张琴秋自幼聪慧好学,于1912年考入石门振华女子学校。张琴秋就是在那里认识了孔德沚,她们是初中的同班同学。张琴秋自振华女校毕业后,曾在蔡元培所建的杭州女校及上海女校中学习。

张琴秋在上海求学时,常到同在上海的孔德沚家作客,与孔德沚之夫茅盾相识,继而与沈雁冰之兄沈泽民相识。沈泽民是上海中共的第一批成员。

1923年夏,张琴秋考入南京艺专。恰在此时,沈泽民被派往南京,成立并发展党员,两人便结伴而行。上学后,因家境贫困,张琴秋退学后,返回了她的母校——振华女子学校,在那里当了一名代课老师。

振华女校旧址

当了大半年的教师,张琴秋才真正地与社会打交道,目睹了腐败的军阀统治,社会的黑暗,百姓的苦难,她深感迷惘,于是将积压在心里的种种苦恼,都给沈泽民写了一封信。

沈泽民被她的坦率与挑衅深深打动,他发觉张琴秋是个有理想有思想的青年,因此曾热心地给他写过几封热心的来信,还送了一本《社会科学概论》等先进书籍。张琴秋通过沈泽民的介绍,受到了革命思潮的影响,并为寻求真理和光明而奋斗。在此期间,两人经常有书信往来,关系也越来越亲密。

张琴秋于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和瞿秋白的夫人杨之华是同一专业的学生。1924年,张琴秋在杨之华等人的引荐下,参加中国共青团,后正式入党,成为我们第一批女性党员。

巾帼不让:文武双全之才

张琴秋于1931年到鄂豫皖苏区任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一开始,所有人都在质疑这个女人是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部主任。但张琴秋的初次亮相,却让这些农村出来的军官们对她的好感大增。

每次晨练,她都会穿着一身灰白色的制服,扎着绑腿,站在学校的训练场上,她那整齐的姿势和响亮的命令,让所有人都为之侧目。在开展政治工作中,由于其渊博的政治理论知识及能言善辩的口才,使其更具说服力,深受广大党员的爱戴。

张琴秋在莫斯科的中山大学读书时,就预料到了自己会成为一名军人,所以,她不但在学校里进行了严格的队列练习,还参加了夏天的野外演习,学习从一个连到一个营,再到一个团的战术。

1932年11月,经过小河口会议的决策,张琴秋获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一职,晋升为该部队的核心领导成员。她不仅是红四方面军的杰出领导者,更在中国共产党指挥下的军队历史上,创造了女性担任的最高职位纪录。

在文化政治方面,张琴秋领导并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宣传工作,例如,针对川陕苏区山地多,森林茂密,石头多的特点,她动员地方党组织,组织书法队和錾字队,在悬崖、石壁、石碑和石柱上錾刻“为苏维埃中国而奋斗”、“军民合作”、“平分土地”、“推行共产主义”等石刻。而“赤化全川”的效果最为明显,哪怕相隔几十公里,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振奋军心,增强军队力量,解决供应问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3年春天,张琴秋率领五百名当地的女战士,连同医院保安处的数十名男子,运送伤者及运送物品,在四川的甘草坝,与敌人田松尧的一支部队相遇。在没有任何战斗经验的情况下,张琴秋当机立断,命令所有人以最快的速度占据高地,利用狭窄的山谷地形,布置出一个陷阱。等对方到了合适的距离后,他们才会开始射击。

敌军乱作一团,还道遇到了大部队,便放下武器,准备投降。这一仗,不但缴获了一个师的枪炮,而且还吸纳了一些战士加入了红军。

这一消息迅速传遍各地,各大报刊纷纷报道了“五百农妇击败一团敌军”的壮举。同时,国民党方面的媒体更是大肆宣传张琴秋,称她为“通晓五种外语”“文武双全,即便在马背上也能挥毫泼墨”的杰出人才。

女性觉醒:第一支妇女武装

1933年,红军进川,创建了川陕地区,大量的女性参加了这场斗争。以徐向前为总指挥,由川陕省委各部门推荐400余名女性,在四川省通江县成立了“红四方面军独立营”。

该营控制着4个连队。张琴秋是当时的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她是红军女子独立大队的主要负责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只正规妇女武装队伍。

1934年,红四方面军总部和川陕苏维埃共同制订《川陕甘计划》,提出:“在每个县,都要组织妇女侦察,粉碎敌军的后方,并成立看护队、慰问队、洗衣队和妇女运输队和担架队,并在敌后开设旅馆,男的上战场作战,女的则在后面做饭、做饭和警戒。”

为响应中央红军入川携手北伐抗日的号召,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门决定将来自各苏区的女性工作人员进行整合,加上原有的两支女子独立战斗队伍,总计超过两千名女性成员,组建成了一支妇女独立师,由张琴秋担任师长,曾广澜担任政委。

在长征以后,妇女独立师人数大大缩减。1936年,妇女独立师改编成了抗日妇女先锋队,十月又加入了西路军的苦战,最后折戟祁连山。

红四方面军中的女性战士代表了近代女性争取性别平等的急先锋,她们是永不褪色的勇士。女子独立师的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参战次数之频繁以及所经历的艰难曲折,在女性解放运动的历史长河中都是极为罕见的。

生死考验:西征被俘虎口脱身

1936年,三支红军在甘肃会合之后,红军司令部率领九军和妇女先锋队,组建了“西路军”,向河西进军,担负起了在河西地区开辟一个新的基地和与苏联联系的使命。张琴秋在西路军担任了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刘鹤孔在一次采访中回忆道:“那时,我是西路军组织科长,张琴秋的手下。她的工作能力和性格都很好,所以我们都很尊敬她。张琴秋在河西作战的时候,正怀有身孕。”

从倪家营子激战之中撤出的西路军战士们,正匆忙地向东方挺进。在这个紧急关头,怀着孩子的张琴秋临盆在即。

“那时候,我们都是一群年轻人,面对这样的情况慌乱不已。苏井观那时担任西路军的卫生部长,他指导我们迅速搜集起大衣和布料,几人背靠背围成了一圈。孩子降生之后,那响亮的哭声让每个人都印象深刻……”

张琴秋生完小孩后,身体十分虚弱,连个小孩都照顾不了,只好含泪翻身上马,跟随大军前进。刘鹤孔说道:“黎明时分,张琴秋骑在马背上,面色虽白,却仍是一副坚决的样子。鲜血把马鞍都给浸湿了。”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西路军虽然奋勇作战,却难逃败局。

张琴秋是在分头逃跑时被捕的,当敌军对她进行审问时,同志们担心她的南部方言会泄露自己的身分,便抢先说出了她的名字:苟秀英,一个45岁的四川女人,是一个厨师。张琴秋也因此逃过一劫,被押往工厂里干苦力去了。

但没过多久,张琴秋就被出卖了。敌军得知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红军大将张琴秋,大喜过望,立刻秘密护送她到南京去领奖。

1937年8月,张琴秋被送往南京,关押在京城的“反省院”里。后来,周恩来参与了两党的协商,成功地解救了包括张琴秋在内的大批骨干。10月,张琴秋经历劫难后归来,返回延安。

女中豪杰:第一位女党员副部长

建国前夕,张琴秋被中央组织部派往纺织工业部工作。就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女战士,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首位女党员副部长。

对于纺织业,张琴秋并不是一无所知。1920年代,她曾在上海当过一名织布工人。之后,他在莫斯科的中山大学读书期间,曾到邻近的一家棉花工厂做过数月的织布工人。或许,正是因为她的个人经历,所以把她调到了纺织工业部。

一参加工作,张琴秋就像在革命战争时期那样刻苦地研究起了纺织行业的专业技术来。在这个行业里,有一批工程师和技师,很多都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张琴秋自觉地以他们为师,抓住一切机会,谦虚地请教他们。

对于研究,她总是抱着“刨根问底”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她获得了较《棉纺织工艺学》所不能比拟的更加全面的认识。张琴秋也非常关注海外纺织业的发展,他还仗着懂俄语,要求科技信息机构定期向她寄来苏联、东欧等国家的纺织品科技。偶尔觉得好的,也要自己译出来,介绍给感兴趣的同志。

努力是有回报的。张琴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对棉、毛、麻、丝等纺织产业的产品特征,了解了纺织产业中各重要部分之间的联系,对纺织产业中常用的一些名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与她一起工作过的所有的干部和技术人员都很佩服她,,特别是她的工作总是能够准确地把握到问题的中心,感到十分钦佩。

新中国建立以后,张琴秋先后当选全国人大前三届人大代表。1956年,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的影响,棉花生产未能达到全国的目标,从而导致1957年棉、棉产量大幅度下降。张琴秋以代表身份,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了当时急需处理的有关改善纺织品品质、发掘纺织品原材料来源等问题。

她和国家相关单位进行了多次的调研,摸清了国情,制定了具体措施。据此,制定了相应的劳工保障制度。张琴秋曾在纱厂工作十七年,大家都都亲切地叫她“大姐”。

佳话流传:“部长译员”双绝赞

张琴秋身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官员,却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在1953年,她带领纺织行业代表团访问苏联期间,由于翻译人员不足,她毫不犹豫地承担起了为随行技术人员翻译的工作。这一“部长变身翻译”的佳话在她回国后不胫而走。

到了1960年,张琴秋莅临上海第二棉纺厂,那时正逢国家经济遭遇难关。厂方出于对她的健康考虑,安排她入住条件较好的高级宾馆。然而,张琴秋坚定地拒绝了这一优待,选择搬回厂内与工人们同住,与他们一同饮用简单的酱油水,一同食用粗糙的糠面馒头。

与张琴秋共事了许多年的炊事员李师傅、徐大妈,也都很有感触地说:“张副部长对大家都很好,不但拿我们当兄弟,还教导我们要尊重我们,要为我们做事。在张副部长身边这么多年,她从来没有对我们发火过,一直都是那么的和蔼可亲。”

张琴秋从事棉纺行业20余年,为新中国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是,这样一个为了中国的革命冒着生命危险,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而牺牲自己的女将军和女部长,在特殊时期下,因为张琴秋是“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的一个,而受到了不白之冤。

张琴秋被打上标签,被24小时“监护”张琴秋。因此,纱厂351室成为张琴秋的暂居地,被关押在那里,由专人昼夜轮班守护。她不堪殴打,折磨,于1968年4月22日清晨,含恨而死,以证无辜。

1979年6月,中央对张琴秋进行平反,并在徐向前将军的领导下,为张琴秋举办了盛大的追悼仪式。

张琴秋同志,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火热年代,始终秉持着勤勉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个人的青春与热血毫无保留地倾注于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她的一生,是光辉的革命篇章,是不懈奋斗的缩影,更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光辉典范。

0 阅读:136
鹤说历史

鹤说历史

每天定时更新人物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