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取得苹果近期在台湾市场推出的第四代AirPods,规格为搭载支持主动降噪款式,借此比较与先前推出版本的使用体验差异。
跟进换上USB-C连接界面的第二代AirPods Pro脚步,第四代AirPods也换成USB-C连接界面,更方便使用者以目前普及使用的USB-C连接线进行充电。
而此次推出的第四代AirPods则区分两种规格,其中在进阶款式(主动式降噪款)加入主动降噪与通透模式,同时也采用与AirPods Pro 2相同的声音算法,并且在充电盒也加入无线充电功能,更内置扬声器、支持「寻找」(Find My)功能。
▲第四代AirPods则区分两种规格,在进阶款式(主动式降噪款)加入主动降噪与通透模式,同时也采用与AirPods Pro 2相同的声音算法,并且在充电盒也加入无线充电功能,更内置扬声器、支持「寻找」(Find My)功能
进阶款式跟上AirPods Pro使用体验
标准款则与进阶款式一样都升级为H2处理器,支持以点头、摇头等动作与Siri互动,另外也能透过耳柄内置力度感测元件侦测快速操作手势,而充电盒也均换上USB-C连接界面,但标准款的充电盒并未提供无线充电、扬声器,同时也不支持「寻找」功能(但可兼容使用支持无线充电的充电盒配件)。
▲第四代AirPods升级为H2处理器,支持以点头、摇头等动作与Siri互动,另外也能透过耳柄内置力度感测元件侦测快速操作手势
▲充电盒换上USB-C连接界面,此次体验的主动式降造款式使用充电盒更支持Qi无线充电、内置扬声器,同时也支持「寻找」功能,若不慎遗失即可透过定位方式寻找可能所在地点。
▲跟前一代AirPods(左)外观比较,第四代AirPods的充电盒显得小一点
▲第四代AirPods的充电盒并未像前一代AirPods在充电盒背面提供配对设定按键
▲与前一代AirPods的耳机(左)比较,第四代AirPods的耳机外型虽然相似,但在感应元件、耳机造型等设计仍有些差异
另外,第四代AirPods依然维持半开放构架,并未采用与AirPods Pro系列相同的入耳式设计,因此虽然在进阶款式可使用主动降噪功能,但受限于半开放架构设计,实际降噪表现自然不比采入耳式耳塞设计的AirPods Pro,或是以全罩耳机形式打造的AirPods Max。
▲第四代AirPods耳机仍维持半开放架构设计,因此在耳道密合程度不比AirPods Pro,使得主动降噪效果表现会有不同
但如果是与其他同样以半开放架构设计、支持主动式降噪功能的耳机比较,第四代AirPods的降噪表现其实处理得很好,不会有声音聆听异常情况,同时也能与iPhone、Mac等苹果装置有更快连接响应速度,因此能让使用者在不同苹果装置之间快速切换声音输出来源。
不过,即便加入主动式降噪功能、换上新处理器、支持快速操作手势,第四代AirPods在配戴体验还是有一点缺点,就是维持使用EarPods的耳塞外型设计,虽然能让使用者以更舒适形式配戴,但相对也比入耳式耳塞设计的AirPods Pro更容易因头部晃动而掉落。
▲第四代AirPods许多功能跟进AirPods Pro,而在主动式降噪款式更加入声音降噪功能,使得声音聆听体验更为丰富
如果要避免此类情形发生,建议可以搭配坊间销售配戴配件(例如防掉环)减少掉落风险,或是避免在个人移动过程中使用。
与AirPods Pro仍维持不同定位
至于在推出第四代AirPods,并且将其升级为H2处理器,更额外推出支持主动降噪功能款式,基本上与同样搭载H2处理器、换上USB-C连接界面等规格的第二代AirPods Pro几乎有相同使用体验(除了耳塞形式明显不同)。
▲左起:换上USB-C连接界面的第二代AirPods Pro、此次体验支持主动降噪功能的第四代AirPods,以及前一代AirPods
▲三款AirPods的耳机造型均不同
▲充电盒外观、尺寸,以及背面是否搭载配对按键均不相同
不过,苹果目前依然将AirPods Pro与AirPods产品定位拉开,除了在AirPods Pro提供更好的主动降噪效果表现,更透过软件更新加入聆听辅助功能,让使用者能透过5分钟左右的操作,即可让AirPods Pro化身成为「助听器」,透过降低高音量、提高对话声等方式,让听力障碍者能更容易听见对话对象陈述内容。
▲新版AirPods Pro软件功能加入听力辅助功能,让使用者能将AirPods Pro变成「助听器」
目前仍维持采用H1处理器的AirPods Max,则依然定位为苹果旗舰款耳机产品,但今年更新仅将Lightning界面换成USB-C规格,另外则是加入更多新色,预期要等到2025年才会有更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