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节气与立冬美诗五首:秋将归去冬又至,寒色不遮万山翠

初衣胜诗词 2024-11-05 12:31:39

时间过得真快,南方的树叶微黄,而柑橘大量上市,风物清暖,时间却已经到了立冬。

而在东北地区,则迎来今年的早雪;黄淮流域,则开始了冬小麦的种植。

那么古人是怎么知道和划分冬天的呢?

实际上,在文字出现之前,人们就应该有冬的概念和感受。而冬,一定是个古语甚至是个古口语,和春天的春相比,冬字的声音,显得沉闷而短促,代表着人们活动低迷的寒冷期。

古《尚书》中写,尧帝时期,利用圭表测影,确立了太阳历的冬至和夏至,并划分了四季。那么可以相信,大约是在公元4000年前,古人对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期,有了明确的时间概念,就是立冬。

很有意思的是,尚书关于尧的叙述,都和太阳有关,说他“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尧最大的贡献,在于在他统治时期,制定完善了一套和自然规律相符合的时间历法——太阳历。而在中国,这套太阳历不断完善,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历。

那么我们现在通用的国际历法,也是西方的太阳历。

所以节气历和公历在时间上,是高度吻合的。比如公历的每个月必有两个节气历,且时间相差不到一两天。也就是公历的十月,会迎来中国的节气立冬。

为什么古代帝王和领袖,看重立冬和冬至呢?

这是因为,冬至,是一年的太阳离地平线最低的时间,也是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时间。但是冬至也是个不断向好变化的存在,因为太阳随之逐渐北行,光照日渐拉长,逐渐回暖的时间。

在周朝,冬至是一年的新年和开始,象征王权和新的起点。

那么以冬至为核心的冬季,立冬也相当重要。天子会举行盛大的迎冬仪式。天子会穿上象征冬天到来的裘皮衣裳,在举行迎冬仪式之后,会纪念为国死去的英烈,并抚恤他们的家属。

立冬,代表着寒冷,代表着缅怀,代表着收藏和沉潜,是为新的希望做准备。

那么再谈谈,冬字。会什么用这个字型来代表冬天。

文字是滞后于语言而产生的。而根据甲骨文的记录,和古代一些文献,冬字,原本是结绳记事的残留,是绳子两端都打了结,代表一件事的结束。

或者这能代表上古之人对冬天的感受,一年的最寒冷阶段,是结束,也是收纳和隐藏。

可以说,冬字从古到今,语音和字形变化都不大,仿佛是在一种厚重和压力下。所谓猫冬。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汉朝《古诗十九首》

以太阳历划分的节气历,鲜明代表着季节时令的变化。

在古代黄河流域,立冬表现为,已经开始出现结冰现象。这也就是说气温下降明显,北方冷空气不断吹来。而人们的体感不是秋天的凉爽,而是寒冷,尤其是大风寒潮的那种冷感。

这首汉朝末年的古诗,则写出了一个在冬天来临时的女子,站在风中的庭院,思念丈夫的场景。

孟冬,是以立冬作为时间标志的,立冬后的一个月,称为孟冬和早冬。

立冬到来之后,明显感受到的就是寒气袭来,北风呼啸,哪怕是晴朗的夜空,也可以听到北风穿过树梢的那种震撼。

而女子心有忧患,睡不着觉,站在风中的庭院仰望星空。

她这样失眠已经不是一两天了,因为从月亮是圆的,看到月亮已经残缺了。

秋天已经过去,而她的丈夫仍旧没有回来。

她的丈夫去了哪里呢?她虽然没有写,但是她应该知道他的大致方向。

她是这么说的,三年前,有个客人从远方带回了你的一封书札,这个书札,很可能是木片和竹简。上面写的我很思念你,可能我会长久在外面,但是我一定会回来。

女子说自己抱着这封信,放在袖子中,三年字迹如新。

我是这样每天抱着你的书信等待你回来啊,我担心你不知道我的等候。

她是站在冬天北风寒气的庭院里,内心的思念如火苗烧烤着她。

她的丈夫会回来吗?

这大概率是个悲剧。因为在汉朝末年,由于战乱饥荒,人口损失了60%。她的丈夫在当兵经商的途中,可能已经过世。而她却还在每天等待。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冬闺梦中人。

联系到,周朝的立冬,会嘉奖战死的人士,而这个女子期望焦虑的等待,也暗含着更大的不幸。同心而离居,生死而不晓。

“霜降向人寒,轻冰渌水漫。

蟾将纤影出,雁带几行残。

田种收藏了,衣裘制造看。

野鸡投水日,化蜃不将难。” 中唐 · 元稹《咏廿四气诗 立冬十月节》

唐朝元稹的立冬节气诗,则写出了盛唐和中唐时段,农业富足和安定。

立冬的十月,繁霜降临,而水面已经可以看见,在深夜,结了薄薄一层冰,到了白天,就化掉了,且水质更清澈。

那天上的月亮弯弯,还可以看见大雁南飞的影子。天高地沉,好个辽阔。

此时田野的收获和耕种,都已经停止,进入了休耕期,但是农家有另外的忙碌,那就是在家中纺丝织布,制做布匹和冬衣。

听说,南飞的燕子都已经飞到海里了。

听说它们会化作五彩的贝类。而贝壳里有珍珠,还有贝肉。一切都在生生循环。

安定的社会,农业丰足,冬天虽然寒冷,但是也有很多乐趣。

家里有粮,身上有衣,还有各种聚会,各种山海怪谈,奇思妙想。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北宋 · 苏轼《赠刘景文》

说起冬天,人们联想到的就是霜雪,风寒,萧瑟。

但是,这不是冬天的全部。

尤其是立冬节气,中国南北大部分地区,并非特别的寒冷。比如黄河流域,气温远在零度以上,是冬小麦的种植期,田野绿油油一片。而在南方,则是四季常青的柑橘树木,果实丰收的季节。

苏轼这首诗是写给58岁的两浙兵马都监刘景文,借着冬天的景色勉励他不废志气,期待重用。

58岁,在古代算是老年,是人生的冬天,一般这个年龄的仕途官员,难以有提升和作为。

但是苏轼却发现并看重他的才干,竭力褒奖举荐他。

是的,冬天来了,荷叶都已经凋谢了,连遮雨的荷叶伞都已经看不到了,菊花也开残了,只有傲霜的枯干在霜雪中挺立。

但是,这不是冬天的全部啊。

一年最美的景色,恰恰是早冬,不在荷花和菊花上,而是在南方成片的橘树橙树上,橙子黄,橘子绿,果实累累,翠叶不凋啊。

人要相信自己就是那锦绣橘树,冬天最繁荣丰盛啊。

这首诗非常提气。情景交融,清新明丽,使人向上。

橙黄橘绿,成为立冬和早冬最美的诗和景色。

“山城并水寒较早,鸳瓦新霜写花草。

五朝三朝风萧萧,九日十日云飘飘。

秋将归去冬又至,寒色不遮万山翠。

小窗倚徙片时间,有美人兮隔江水。”南宋 · 张侃《立冬后述情 》

这首诗实际写的比较随意,作为南宋小官员的张侃,在常州和上虞做着小官吏,离他的家乡和家庭,不远不近。也有更多普通人出差在外的心情。

这首是在某个山城,思念知己或者爱人。

很有散文体日记诗的味道。

这里的城市依山傍水,所以寒气来得较早,一早上,屋顶上就洒满了寒霜,寒霜也覆盖到了花草上。在这里,三天五天就起风,风声萧萧,这这里,九天十天都有流云。

这秋天将过去,立冬和冬天就来了。我喜欢这里,虽然天气冷了,但是万山翠色不减,云雨流荡。

我站在这里的窗户边,看着万山叠翠,会忽然想到你,我多么希望你和我一起凭栏,而不是隔着千山万水。

有没有一个时刻,你看见了壮丽奇妙的山水,而分外希望和一个最爱最懂的人一起欣赏?而不是等着回去转述给他听?

爱是想分享,想分享一切美好。至少我读懂了他此时的心情,连绵翠色的山峦,带给他的不是冬的萧瑟,而是壮丽喜悦。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明 · 王稚登《立冬 》

这首诗的美,在于含蓄。

对于习惯使用月历的人来讲,节气还不是人人都能够脱口就说出的日子。

也往往会错过节气,对于城市里的人,尤其如此。

乡村的立冬,关乎土地的冬天作物和蔬菜的种植,又有各种民间风俗,村社礼仪,所以,立冬冬至都是传统大节,但是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可能需要提醒。

比如这位诗人,他的立冬,就过得非常平常。

因为没有太多的人和事和他互动。

秋天吹尽了庭院里树木的树叶,落下的黄叶,飘飞的红枫,是我客居的景色。

一点灯光,半轮窗外的月亮,就是我的立冬了。

若问今天和昨天相比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觉得今天比昨天更冷些吧。

但是,这首诗的含蓄,还在于一种模糊下的笃定存在。

那就是,季节的冬天,已经来了。

提醒人们,注意防寒,因为还有漫长的寒冷持续跟进,做好御寒保暖的工作。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0 阅读:25

初衣胜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