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有一位91岁的老人伍丽天,她的生活,透着让人难以理解的古怪劲儿。
每月退休金过万,卖了上海的房产后,手里还握着几百万现金,可她却过着极度节俭的日子。
每天,她的三餐就是简单的白馒头,36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家里的家具,大多是从外面捡回来的。
算下来,她每天的生活费,竟然只有10块钱!你说奇怪不奇怪?
这么有钱,却过得像个苦行僧,她到底为啥要这么做呢?背后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伍丽天出生在30年代的上海,那时候,她的家庭条件还算不错,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她被全家人捧在手心里宠着长大的。
每天,她穿着漂亮的小裙子,在弄堂里嬉笑玩耍,清脆的笑声回荡在窄窄的巷子里,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可谁能想到,在她5岁那年,一场战乱无情地夺走了父亲的生命。
曾经的欢声笑语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母亲的暗自垂泪和家庭的拮据。
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微薄的薪水在物价飞涨的年代,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一家人常常食不果腹,日子过得捉襟见肘。
为了节省开支,母亲常常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着破旧的衣物。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是邻居们伸出了援手。
张家大妈时不时送来一些米面,李家大哥帮忙修缮房屋,王家阿婆则照顾年幼的伍丽天。
也正是这段经历,在她小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她暗暗发誓,等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去帮助更多的人。
在邻居和亲戚的关怀与帮助下,她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中。
昏暗的灯光下,总能看到她埋头苦读的身影,书本上密密麻麻的笔记,都是她努力的见证。
为了多省下钱买文具,她常常饿着肚子,可学习的劲头却从未减弱。
无数个日夜的拼搏,终于迎来了曙光,她凭借自己的努力,成功考上了大学。
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伍丽天的眼中满是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她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大学毕业后,伍丽天选择留校任教,成为了一名评弹老师。
站在讲台上的她,眼中闪烁着光芒,她将自己对评弹的热爱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学生们。
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评弹的韵味,她反复示范,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力求完美。
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她一走就是许多年。
寒来暑往,她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
但无论他们身处何方,从事何种职业,都始终铭记着伍老师的谆谆教导。
经过多年的辛勤打拼,伍丽天终于在上海这座城市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站在新家的窗前,俯瞰着城市的车水马龙,她的心中满是感慨。
这安稳的生活,是她多年努力的回报,也是她人生的一个新起点。
她以为,生活就会这样平静地继续下去,可谁也想不到,一次偶然的经历,又将彻底改写她的人生轨迹。
有一次,伍丽天去乡下游玩。
走着走着,她突然被一阵朗读声吸引住了,顺着声音的方向快步走去,眼前的景象让她愣住了。
几间摇摇欲坠的土房子出现在眼前,仿佛轻轻一推就会倒塌。
伍丽天走进屋内,只见一群孩子正坐在破旧不堪的桌椅上,他们身上的衣服打着大大小小的补丁,有些甚至还露出了棉絮,但孩子们的脸上却洋溢着纯粹的笑容。
教室里的窗户没有玻璃,冷风呼呼地灌进来,可孩子们却浑然不觉,他们专注地盯着黑板,跟着老师大声朗读。
而讲台上,一位年轻的老师正拿着一本破旧的课本,认真地授课。
尽管条件艰苦,没有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他的眼神中满是坚定与执着。
看到这一幕,伍丽天的内心像是被重锤狠狠击中。
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在艰难岁月里靠着邻居帮助才得以长大的日子。
此刻,这些孩子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与她儿时的经历重叠在一起。
她的眼眶微微湿润,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
从那时起,伍丽天告别了曾经安稳舒适的生活,开始省吃俭用。
每个月退休金一到账,她就仔细盘算,只留下300块作为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其余的钱,她毫不犹豫地捐给贫困学校。
300块钱,要支撑一个月的吃穿用度,日子过得十分拮据,但她从未有过一丝抱怨。
在最初捐钱的日子里,每次收到学校寄来孩子们的感谢信,她都会小心翼翼地打开,逐字逐句地阅读,眼中满是欣慰。
那些稚嫩的字迹,诉说着孩子们因为她的帮助,有了书本、有了新文具,甚至有了上学的机会,这些都让她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一坚持,便是漫长的30多年。
2013年,伍丽天看着多年积攒下来的积蓄,心里萌生出一个更大的想法——修建一所属于孩子们的学校。
她四处奔波,联系施工团队,和当地政府沟通,经过无数次的协商与努力,终于在贵州毕节,黄泥小学拔地而起。
学校建成后,她又担心孩子们的学习动力不足,以及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会因经济原因辍学。
于是,她主动和学校商议,设立了奖学金和助学金,亲自参与制定评选标准,只为确保每一分钱都能帮助到真正需要的孩子。
到了2015年,伍丽天心中的慈善之火越烧越旺,她渴望帮助更多孩子,可资金却成了难题。
犹豫再三,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掉自己在上海的房子。
这个决定让周围的人都十分震惊,可她却心意已决。
搬家那天,她看着居住多年的房子,心中五味杂陈,但一想到又能有更多孩子有学上,她的眼神又坚定起来。
搬到昆山后,她把卖房款全部投入到慈善事业中。
2016年,她与江西青少年基金会合作,拿出50万卖房款,在江西都昌修建了一所小学,并将其命名为“伍鸣小学”。
伍丽天的节俭,不仅仅是为了省钱捐助,更是她生活态度的体现。
她出行,只坐免费的公交,能走路就绝不坐车。
参加学校活动时,学校出于敬重,贴心地为她安排了舒适的宾馆。
然而,伍丽天却坚决地婉拒了。
她的眼中闪烁着温柔的光芒,诚恳地说:“我更想住在学生宿舍,这样能和孩子们更亲近,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于是,她便住进了略显简陋的学生宿舍,和孩子们一起谈天说地,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在她心里,孩子们的事就是最重要的事。
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无不彰显着伍丽天的高尚品格,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善良的人,是如何用自己的行动,去温暖这个世界的。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