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天若有情天亦老”,很多人会想起诗的下一句,“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两句诗是毛主席为了歌颂解放军占领南京而写的,因此有很多人误以为“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毛主席的原创诗句。
其实,这句诗是享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写的。
这句诗写的太好了,除了毛主席出了下句,在唐朝时期也有很多人尝试写,只是直到宋朝才有人真正写下句诗。
宋朝人写的下句是什么?李贺在怎样的境遇下写出了这句诗?这句诗与他的人生经历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一、李贺的诗句引起轰动,宋人写出下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毛主席心怀喜悦之情,引用形容历史的波澜壮阔,而李贺当时写这句诗时,却是人生再一次陷入困境。
公元813年,李贺因生病而辞去官职,在返回洛阳老家的途中,看到了汉武帝时期建造的金铜仙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
据说金铜仙人承接的甘露可以延年益寿,可以帮助汉武帝实现长生不老。
可是,到了三国时期,曾被汉武帝视如生命的金铜仙人却被曹操的孙子曹叡下令迁至在魏国的宫殿中。
面对历史的沧桑变化,李贺写下了《金铜仙人辞汉歌》,以仙人的视角,描绘了金铜仙人见证了汉朝的辉煌与衰败,也见证了朝代的更替。
整首诗不仅体现了李贺对过往盛世的怀念,也反映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悲观。
尤其是诗中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真实写照,表达了对无情命运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逝去的哀伤。
贴切的情感表达,被无数文人墨客竞相传颂,尝试写出下一句,但均以失败告终。
直至到了北宋时期,才华横溢的文人官员石延年,与李贺有着同样的遭遇,怀才不遇,人生充满了挫折。
当他读到《金铜仙人辞汉歌》时,经过反复琢磨,写下了“月如无恨月长圆”。
这句诗不仅与李贺原句形成了完美的对仗,采用的意象都是来自于自然界,而且在情感上也达到了高度的契合。
石延年虽然写出了下一句,但是至今,我们熟知的依然还是李贺写的“天若有情天亦老”。
那么,这句诗与李贺的人生又有着怎样的关系?
二、早年聪慧过人,但科举屡次受挫
李贺,祖籍陇西郡,是郑王李亮的后人,而李亮则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八叔。
简而言之,李贺也是皇族的人。
等到武则天掌权时期,李氏皇族的人,命运有些悲惨,经历过大清洗,因此,身为皇族的人要想活命,只能夹杂着尾巴做人。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一辈子都是小官员,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家里穷,但是李晋肃重视对李贺的教育。
在父亲的引导下,李贺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才华,七岁时,他不仅能出口成章,而且诗句中透露出的成熟和深刻让大人们都感到惊讶。
彼时,大文豪韩愈与挚友皇甫湜闻此消息,遂亲往登门造访。李贺毫不怯场,当场吟诵了几首自己创作的诗,每一首都让韩愈赞不绝口。
在韩愈和皇甫湜的传播之下,李贺很快名满天下。爱惜人才的韩愈是李贺短暂人生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贵人,他还积极支持李贺参加科举。
在李贺17岁那年准备参加科举,父亲李晋肃却突然去世。依当时之礼制,李贺需为父守孝三年,此情形致使其暂且不能参与科举。
这对才华横溢的李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不过,他并没有因此消沉。
三年的时间里,李贺不仅没有停止创作,反而在孤独和哀思中找到了更多的灵感,为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在他守孝期间,韩愈一直记着他,等到三年期满之后,主持河南府的科考的韩愈,写了一封信,邀请李贺参加科考。
韩愈深知李贺的才华,他相信只要有机会,李贺一定能脱颖而出。
果然,李贺在考场上表现出色,写下的诗句让韩愈爱不释手。
韩愈立即选中了李贺,甚至已经帮他计划好了前往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的流程。
作为官场上的老人了,韩愈也没有想到,李贺的优秀会被一些人记恨。
很快,有人在背后搞小动作,到处宣传李贺的父亲李晋肃,名字中的“晋”字与“进士”的“进”字谐音,李贺参加科举会有“忌讳”。
李晋肃死了,不吉利,为了不连累到其他考生,不应让李贺参加考试。这个说法现在听起来很荒谬,可是在当时却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韩愈认为十分荒唐,极力为李贺辩护,亲自写了名为《讳辩》的辩文,在文章中提出“质之于律,稽之于典”的观点,希望能说服那些反对的人。
反对派的势力太强大,韩愈的努力未能改变李贺被剥夺了参加进士考试的资格,他的科举之路就这样被无情地堵死了。
811 年,李贺再返长安。经宗族有名望者举荐,考核得中,凭父荫获任九品奉礼郎。此间,诸如《李凭箜篌引》等佳作应运而生。
一直可以在仕途上大展宏图的李贺,等到真正到了长安当官之后,发现现实官场跟自己想象的官场大有不同。
李贺见识了很多官员,表面上冠冕堂皇,勾心斗角,互相倾轧。很多事情总是朝着他匪夷所思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下,拥有才华且非常正直的李贺,多次试图提出改革建议,均被驳回,显得他与周围人格格不入。
压抑的环境,再加上妻子病亡,导致李贺的身体健康出现了问题。
公元 814 年,李贺辞去官职还家。行途之中,有幸与友人张彻相逢。由其引荐,李贺得以成为昭义军节度使郗士美的幕僚。
当时的社会已经不再稳定,北方藩镇割据,分裂势力猖獗,816年,郗士美没能成功平定叛乱,以告病为由,回到洛阳。
已经身患重病的李贺,也只好选择回到洛阳老家养病。没过多久,年仅27岁的他就病逝了。
三、李贺的诗很独特,对后世影响深远
回顾李贺的一生,科举之路经历的种种挫折,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导致他的心境从那时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的诗呈现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可是,当时武则天为了维护手中的权力,对李唐族人采取残酷手段斩杀。
因此,不想引火烧身的李贺没有在诗中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写神仙鬼魅等题材的诗,进行情感的宣泄。
因其诗作富含奇幻与鬼神元素,风格独具,他遂获“诗鬼”之称号。
在他的笔下,鬼神不再是遥远和虚幻的存在,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反映了他对人世间的深切感悟。
他写诗不是局限于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展示了时代的风貌,因此,他的诗被很多人引用,在其他时代也能得到全新的解读。
毛主席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引用了“天若有情天亦老”,后面又续写了一句,“人间正道是沧桑”,也给这句诗赋予了新的意义。
不仅展示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对新中国成立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展望。
李贺的诗至今依然被人熟知,很显然,他写的诗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传承和发扬。
诗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总结:
无论是古代的文人墨客,还是像毛主席这样的政治领袖以及当下很多人用来歌颂爱情,“天若有情天亦老”之所以被频繁引用,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家都能从中找到共鸣。
这句诗能够流传千年,把不同时代的人们连接在一起,不仅反映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展示了文学创作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