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网友议论“文创产业录取员工的标准”,对面试官展现热情是不是好事!这种人反而容易被刷掉!

一事看天下 2025-03-04 09:39:19

在面试动漫、出版、游戏、音乐等文创领域时,「热爱公司作品」是否构成优势?表面上看,这似乎是求职者的加分项,但根据近期一位日本专栏作家的观点,以及诸多网友的反应,这种热情若表现得过于外显,可能反而成为被淘汰的原因。

该专栏作家以自己的观察为依据,指出文创公司在招聘时,更倾向录取那些在面试中展现出沉着冷静、理性自持的候选人。这一论点迅速引发热烈讨论,许多网友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不妨探讨这种现象的逻辑与潜在原因——假如你是面试官,又是否愿意优先录用热衷于公司作品的应聘者呢?Rinoko (りのこ),一位撰写恋爱、美容相关内容的日本专栏作家,分享了她曾亲身参与文创产业面试的见闻。她提到,“当时许多求职者在面试中热烈描述自己喜欢的作家或作品,甚至表达要把某某人当作榜样的强烈愿望。然而,最终被录用的却往往是那些对答冷静、表现成熟的候选人。”

她的这一经验,立即引起网友共鸣,并诠释出各种可能的原因。有网友认为,文创行业需要的是具备「正常社会常识」的人才,而不是因热情过度而可能丧失冷静判断力的人。这样的观点并非全无道理。在高强度商业环境下,面对复杂工作要求和市场压力,能够保持冷静理智的人更被认为值得信赖。另一种观点则指出,过分外露的个人热情,或会使人显得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例如,有人评论说,“没有任何单位会需要那种只知道‘我怎样怎样’的人。”

这或许点出了面试官的潜在顾虑:过分执着于特定作品或创作者的求职者,可能无法客观看待团队协作,也许倾向于关注自身兴趣多于全局利益。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到,文创行业虽强调感性与独特性,但同样需要能够压抑与包装自我的能力。毕竟,在文创企业中,虽然对于作品的热爱不可或缺,却还需要合作者拥有务实的商业意识。一位网友形象地总结道:“公司需要的是能够一起经商的伙伴,不是盲目追星的粉丝。”

此外,某些网友阐明了更为复杂的现实考量。有的指出,热情过度的人可能只看到了行业表面的光鲜,却未必能接受其背后的阴暗面。在这种情况下,谦虚且理智的人显然是更保险的选择:“那些热爱至深的,也许会因现实失望而暂停‘生存模式’,对双方来说都无益。”

一些观点甚至进一步揭示了日本特有的职场环境和企业文化。例如,有人认为,文创企业筛选的重点未必在寻求顶尖能力,而更在于寻找“好管的人”。这样的招聘倾向本身带有较强工具性,而不是完全依赖求职者的个人特质。这一现象虽不一定普遍,但确实在某些传统公司中存在。当然,持不同意见的也不在少数。有些网友强调,面试中过于忽视候选人的作品热情或宅人属性,未免有些狭隘。他们觉得,文创领域的魅力之一,正是其多样性和对创意热情的包容,如果这方面被一刀切掉,未免因噎废食。然而,这些声音尽管合理,却似乎无法改变当前招聘市场的主导倾向。值得注意的是,りのこ(Rinoko)还挖掘出另一个颇具争议的面试现象:她表示,某些情况下,面试官更注重候选人的外貌,而非其思想或个性。

例如,负责杂务工作的招聘中,面试官可能仅根据“自己喜欢的长相”来决定录用。有网友反驳说,这种情况背后也是对职场中层级关系和可管理性的考量,而非纯粹的外在偏好。换位思考,如果你是面试官,是否会希望录用坚定支持公司作品的人?答案或许因岗位属性和公司文化而异。针对创作者岗位,适度的作品热情展现或许是加分项,但对于行政类、市场类等偏商务的职位来说,过度热情可能让人觉得欠缺职业冷静与团队协作能力。总结来看,无论是何种岗位,求职者在面试时都应权衡展现出的热爱与理性是否平衡。适当表达对行业与作品的兴趣是积极信号,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出对岗位职责的清晰认知,以及沉稳自信的职业操守——毕竟,用人单位寻求的是与团队步调相契合的人才,而不单单是“铁粉” 。对于准文创从业者而言,这未尝不是一种值得反思的启迪。

0 阅读:0
一事看天下

一事看天下

分享这个星球上正在发生的趣闻趣事,看看各种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