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过一周,绿源重庆智造基地正式投产的消息,仍处于业内外的广泛热议之中。从外部视角来看,在国家力推民营经济发展关键节点下,绿源持续发力智能制造,堪称是一次代表民营企业发展信念的硬核表率,引领电动两轮车行业实现了一次强力出圈。
而从产业发展来说,绿源重庆智造基地的落地,既是企业全国产能布局的关键落子,更是中国两轮车产业从“东密西疏”走向均衡发展、从传统制造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标志性事件。
对处于新旧标准转换节点的行业而言,绿源在初春之际的这一手“大招”,也将以头部品牌的头雁效应,为整个行业注入一剂强心剂,并将对产业格局、高质量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与启示。

中国西部地区的制造升级正在迎来关键拐点,电动两轮车行业亦是如此。
长期以来,西部传统电动两轮车行业虽然拥有极为广阔的市场,但也同时面临着产业链相对分散、配套能力相对薄弱的痛点。而重庆作为亚洲最大的传统摩托车生产基地,近年来虽然一直在探索从“油”到“电”的转型,但始终没有实现与东部电动两轮车活跃板块的同频齐振。

在产业合规提质发展背景下,绿源落子重庆,对西部电动两轮车产业发展堪称里程碑。
资料显示,绿源重庆基地一期投资5.3亿元,建设270亩智慧工厂,按照“中国智造2025”标准建设,以绿源全国智造基地经验为参考,打造出以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为核心驱动,一期达产后将形成200万台、产值40亿元的产能规模
绿源的入局,不仅将为当地的城镇化建设注入低碳活力,直接或间接拉动就业和经济发展,更将带动相关上下游企业开启“西迁”进程,为重庆大足新能源摩托车产业的未来发展描绘了发展蓝图,推动重庆从“摩都”向智能电动出行领域的转变,进而形成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电动两轮车产业“供应链圈”,促进整个西部产业的“拔节生长”。

同时,重庆作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可依托中欧班列覆盖东南亚及中亚市场,使西部从电动两轮车的“消费腹地”升级为“制造+出口”枢纽,成为中国电动两轮车自主出海阵地。

或许是由于庞大的用户基数,电动两轮车都是个以“规模”、“销量”论“英雄”的产业。从各大媒体的解读观点来看,新基地的建立,意味着绿源产能的快速提升,将成为绿源强化西部市场支撑、开启新一轮高增长的坚实底座。

从2020年以来,绿源接连完成广西贵港智能工厂建成投产、浙江金华总部基地二期扩建工程,以及此次重庆智造基地的投产,堪称2019年标准落地以来,在智能制造领域投入最多的企业之一。以各大基地的“500公里黄金半径”为辐射,实现了对国内主要电动车市场的高效支撑与全面覆盖,这也成为绿源近年来持续高质量增长的引擎之一。

事实上,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绿源也在悄然之间实现了面向“智能智造”和“精益生产”的革命性跨越,并将通过自己的智能化实践,为行业提供了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样本,助力整个行业实现健康发展。

以刚刚投产的重庆基地为例,绿源结合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贯穿整个生产链条,不仅实现了可视化、透明化和信息化的管理,也通过高度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模式,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较传统工厂提升5倍生产精密度,是绿源智能化水平最高制造基地、单体规模最大的总装车间,成为当之无愧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作为行业创新高地,绿源始终致力于关键技术的“自研自产”,并以此为利刃突破了行业同质化竞争与同质化产能过剩等发展桎梏,持续收获用户青睐与渠道认同。
从耐用属性出发,绿源以液冷电机的技术创新突破口,结合控制器、刹车、轮胎等关键部位耐用属性提升,为核心部件提供3-10年超长质保服务,推动电动两轮车从易耗品向耐用品转变,成为行业里程碑式的品质革命。

而绿源在用户关切的续航问题上,同样有着璀璨的创新成果,其自研“数字化电池养护系统”,深度聚焦低温续航衰行业难题,实现-20℃至60℃全温域智能管理,持续提升实用安全与出行效率,助力用户全场景安心出行

与此同时,绿源也打破行业传统的“门第之见”,携手“浪潮计划3.0”的权威机构、60余家战略供应商、千人研发团队等,打造行业科技创新聚合体,持续推动以用户为中心的品类创新进程,打造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正为电动两轮车这样的民生产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最佳试验场。面向未来竞争,谁能够将科技创新、智能制造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谁就能在产业新周期中掌握主导权与定义权。很显然,作为行业创始企业的绿源,再度走在了行业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