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贫寒,却成就千古一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濠州严重旱灾,短短数日,他的家人死的死,亡的亡。为了活命,朱元璋开启了他的流浪生涯。好不容易委身于皇觉寺,在寺庙中做了个小和尚。本以为在寺庙能吃穿不愁,谁曾想好日子没过多久,旱灾蔓延到了皇觉寺,不得已的情况下,住持解散众僧,让他们云游去化缘。朱元璋的流浪之旅再次启程。多年的流浪生活,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经验,造就了坚韧,果敢的性格,认识到“粮食”对于百姓意味着什么。
在朱元璋的实力有一定保障的时候,他采纳了谋士朱升的建议,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口号。这为日后大明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人以食为天,在元末时期,民不聊生,土地荒芜,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民间老话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老百姓诉求并不高,只要吃饱穿暖,日子过的去,就会安定下来。所以说“粮食”在特定时期,属于战略物资,只是当下处于和平年代,人们淡化了粮食的战略地位。
手中有了粮,如何把粮食储存好,同样相当有学问。每种粮食的特点不同,储存方法也不同。就如农村老人常说“米放三处,家中不富”。到底是哪三处地方不能放呢?这其中又有什么学问和讲究?
米放三处,家中不富。
这句老话的意思就是:大米如果放在这三处地方,就会导致家庭贫困。在家里存放大米,难道还要挑个吉利位置?
一,阳台。
有的人为了防止大米受潮,习惯把大米放在阳台位置。阳台阳光充足,很好的解决了大米因受潮而发生霉变的可能。殊不知,这犯了大忌,按道理来说,想法没毛病,一般粮食都要晾晒一下来防潮,但大米是个特例。经过阳光照射过的大米会引起质的改变。
1,口感大受影响。
首先,经过阳光照射的大米,其表层的营养物质会流失。导致煮熟后的大米没有香味,口感较差。
其次,大米当中的部分油脂会容易酸败,进而影响到大米的口感。
2,容易导致大米破碎。
优质的大米,其实是处于“微潮”的状态,大米本身含有15%的水分。经过阳光的照射以后,大米当中的这15%的水分会蒸发掉。而大米当中的淀粉就要在这种微潮的状态下维持其粘性。水分的流失,淀粉不在微潮的情况下存在,粘性消失。容易导致大米碎裂。
其实这也是一个知识点。我们在购买大米的时候,有些商家就会推荐你买那些有碎粒的大米。还夸夸其谈说:这大米只是有碎粒,但大米的质量没任何问题,煮粥,蒸饭还怕大米碎不碎吗?实则不然,这样的大米,一种情况就是经过阳光暴晒后的大米。另一种情况,是机械加工后的残次品。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大米的口感和营养。所以今后买米的时候,多留个心眼,别被商家忽悠。
3,在一般人的认知当中,粮食经过晾晒以后,会防止因受潮产生虫蛀的情况。但大米是个例外。大米经过晾晒以后,不但没有杀死米虫,反而会导致米虫繁殖速度加快。
二,厨房。
一般人习惯把米存放在厨房,的的确确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做饭时,取米更方便,做饭速度会更快。但是,把米存放在厨房却忽略了很关键的一点。
厨房是人们日常烹饪食物的场所,烹饪食物的过程中,洗菜,刷洗锅碗瓢盆,蒸煮食物等等这些,会造成厨房湿度过大。
大米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吸潮能力特别强。而厨房又是常年潮湿的场所,这个本质性的特征,我们无法改变。所以,将大米存放在厨房,会导致大米吸收过量的潮气,导致大米发生霉变或者生米虫。被米虫蛀过的大米,貌似捡净米虫,淘洗干净以后,还能食用,但营养价值大打折扣。而且米虫的粪便垃圾我们无法通过淘洗的方式去除干净。
发生霉变的话,就更严重了,直接不能食用了,只能丢掉。
当然,大米的吸潮能力也并非完全是坏事。比如我们的手机进水以后,我们就能借用大米的吸潮能力,将手机中的水汽去除。是不是又是一个小妙招?
三,杂物间。
杂物间综合性功能非常强大,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暂时用不到的东西都可以存放在杂物间。有的人干脆把大米也存放在杂物间。充分利用杂物间的存储空间。但这样做同样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杂物间当中,存放了各种杂物,比如过时的鞋子,衣服,被褥,日常生活用品等等,且这些杂物一年也不一定翻动一次。这就会导致这些杂物各种异味交织在一起。
而大米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它吸收异味能力特别强。因为大米的表面有细小的毛孔和气孔,这些细小的毛孔和气孔,就如海绵一般,吸附周围的异味分子。比如存放衣服时放置的樟脑丸的气味,又如甲醛的气味等等,大米都能吸附。在杂物间存放久了的大米,各种异味交织在一起,即便是无害的异味,也会让我们无法下咽。
农村老人说“米放三处,家中不富”,说的就是如果大米放在阳台,厨房,杂物间,就会导致大米质量发生改变,比如营养流失,发生霉变,虫蛀,异味等等,所有的这些不利的改变,都会直接影响生活质量,为了健康方面的考虑,这样的大米已经不适合食用。粮食是生存物资,事关全家人的口腹之欲,如果存放方法不得当,频繁的让大米变质,是严重浪费金钱的表现。所以农村老人才会说“米放三处,家中不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