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四月初,福建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总会迎来一场特殊的音乐会。
这里没有炫目的灯光,没有舞台上的繁复布置,却总能引来一群略带好奇与期待的观众。
他们并不单纯为音乐而来,而是为了聆听一群特别的孩子,这些被称为“星星的孩子”的孤独症儿童如何通过音乐找到自己的节奏。
挑战与坚持:星星的孩子如何克服学歌困难福州市星语学校合唱团是一个独特的团队。
相较于其他普通合唱团,他们的成员在学习一首新歌时,所需付出的努力是常人的几倍。
这次音乐会上演唱的《与你》,听起来不过是一首五句歌词的简单歌曲,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需要七八节课才能掌握。
而在这过程中,每一次训练,孩子们都面临着注意力不集中、记忆歌词艰难以及声音控制力弱的挑战。
指导老师杜瑞阳和席梦佳承担着巨大的责任。
每一次排练,站在舞台前方的他们,需要不断地提醒、示范和纠正,几乎是从头到尾不间断的引导和鼓励。
就像他们常说的,学会一首歌,对于这些孩子而言,可能要花8倍的力气。
这种过程不仅是音乐的训练,更是一场坚持的历练。
音乐的影响是深远的,尤其是对这些孤独症孩子。
一位三年级的男孩,以前总是坐不住,看到教室里的电扇开关,总会不停地按。
而现在,他却能在音乐中找到安静和快乐,不再扰乱课堂,而且性格开朗了不少。
像吴亦凡这样的孩子,通过音乐,个人的突破是显而易见的。
亦凡幼时未能发音,也没有开口讲话的欲望,而经过长达五年的诊断训练后,开始逐渐掌握语音。
虽然表达依然困难,但在音乐的世界里,他像变了一个人。
他能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感知力,并在歌声中绽放自信。
报名参加校园歌手比赛并脱颖而出,让他收获了赞誉,更是成长过程中的一大步。
多样化的教育和活动:让“星星”们发光福州市星语学校关注的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授,他们看重艺术教育的力量。
学校里的音乐、体育、美术课程比例不小,这种安排旨在提供更多元的学习方式和锻炼机会。
正因如此,学校成立了兴趣小组,包括音乐合唱、架子鼓、电子琴等。
这些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兴趣,更是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了成长的种子。
学校的合唱团涵盖了从小学到初中的学生,其中只有8名学生一个班级,但这种限制恰恰成了更个人化培养的优势。
孩子们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充满了对新环境的不安。
几次接触后,他们逐渐适应,学会在音乐中自由表达,感受快乐。
合唱团的成长故事:从排练室到大舞台的蜕变随着学校合唱团逐渐成型,孩子们不断从一首首简单的歌曲中汲取力量,《哆唻咪》《我们的田野》这些经典之作成为他们的音乐教材。
一次次的节奏磨合,一遍遍的歌词练习,他们从排练室走向学校活动甚至期末会演的舞台。
他们的歌声,不仅带给周围的人惊喜和感动,也在自己心中积累了更多的自信。
今年初,几名合唱团成员被选中与其他学校合唱团同学合作拍摄歌曲MV。
这样的经历,让孤独症孩子经历了更多真实情境的体验,从沟通到环境适应,他们的表现超乎预期。
对于学校来说,这不仅是音乐教育的一次胜利,更是一种打开心的机会,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四周的支持。
故事的结尾,音乐不仅是一种技艺的演绎,更是一种心灵的传递。
孤独症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勇气和力量,向着阳光敞开内心。
音乐成为他们与世界的桥梁,也许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启发,在平凡的日子,不断寻找滋养心灵的声音,拥抱生活中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