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师做保洁,是“错配”吗?

冯海宁 2023-04-05 20:29:51

“第一天去上班的时候,穿着统一发放的工服,我自己都接受不了,每天见人都觉得有点羞耻。”62岁的退休老师孙如聊起自己当医院保洁员的经历时,如此说道。在孙如看来,年龄限制和机会限制就像一堵高墙,把像她一样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退休老人,拦在门外。

报道显示,孙如原来在河南某县城从教42年,退休金也有5000元,可谓资深教师,收入不低。但因为女儿的原因来到广州这座“超级城市”,没有想到自己退休金无法支撑开销,找工作寻求安身之处却四处碰壁,不得不接受月薪3100元的医院保洁工作。这让孙如及其女儿等人,都很难接受。

退休之前受人尊敬的人民教师,如今“变身”医院保洁,这种身份“突变”的确带来不适感。孙如女儿认为,“以你这个教师资历,做保洁就是在浪费资源。”这与之前个别硕士送外卖、干保洁引发的反响很相似,即有文化、高学历,就应该干与文化程度、学历层次相匹配的工作,否则就是浪费。

包括孙如在内的低龄老人,从全国范围看也是规模不小的群体。根据统计数据预测,当前我国低龄老人总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5亿。其中,不少低龄老人会像孙如一样,在退休后有再就业发挥“余热”的愿望。因此,探讨“退休教师做保洁”,或能给低龄老人再就业带来某些有益的启示。

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这未必是一种“错配”。表面上看,退休教师再就业应该去做比较体面的工作,至少可以从事家教之类的工作。但实际上,想象与实际并不“同轨”。如果孙如在原工作地再就业,应该很容易找到教育相关工作。但在人才资源汇聚的一线城市,想找份体面的工作就比较难。

孙如对此已有亲身体会,既在广州学校门口向接孩子的家长“推销”过自己,但没有任何效果,也曾到教培机构去应聘,但因为“超过58岁”被拒绝;还到家政公司寻求保姆工作,也因为年龄被拒绝。可见能想到的办法都不灵。这表明“退休教师做保洁”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未必“错配”。

其次,即便“错配”也未必是坏事。虽然在医院做保洁不够体面,自己及家人心理上很难接受,但孙如最终接受了这份工作,既可以认为是无奈选择,也可以认为勇气可嘉。不但每月有固定收入,而且在医院学到了不少知识,这也算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多少能弥补面子掉价所带来的心理落差。

其他低龄老人再就业时,如果能找到适配的工作更好,但如果找不到,也可以像孙如一样消除“心魔”,选择“没面子的工作”,或从这种工作中收获意外之喜。市场对各类人才或劳动力的配置未必都合理,但有一定合理性,作为已退休的低龄老人再就业也要看到自己的劣势,灵活应对需求。

当然,低龄老人再就业也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来配置。各地有关方面既要为低龄老人提供适当的再就业培训,以便使其能力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也要根据低龄老人的特点为其提供大致匹配的工作岗位和招聘信息,还要对用工单位年龄歧视现象(如58岁红线)说不,尽量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当务之急是拆掉就业市场上年龄限制这堵“高墙”,以便为更好应对老龄化浪潮,创造条件,做足准备。

0 阅读:168

评论列表

醉~心碎

醉~心碎

2023-04-06 19:28

饭都吃不起时什么工作都能做了

冯海宁

冯海宁

为正义“说话”,为公平“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