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是最早精确年月日的事件?专家各执一词,天象记录立大功

丰丰谈历史 2025-01-04 10:22:36

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端,是西周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

在共和元年之前,虽然有不少大事件,以及君王的世系,都得到了传世史料和考古的双重验证,是信史无疑。

但是这些事件和君王在位的时间,基本上只有一个模糊的范围,而无准确记载。

例如关于西周开国君主周武王的年龄和在位时间,都足够史学界写上几百万字的论文,而得不出一个准确答案。

直到共和元年之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事件,终于有了确切的编年史。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共和元年之前的事件年份就只能靠猜测了。

在考古学家的努力之下,一些共和元年之前的大事件,也有了时间的基点,甚至能够精确到某年某月某日某分。

如果要问,历史上最早能够精确到具体日期的大事件是什么,可能很多人会脱口而出:牧野之战啊。

通过考古学和天文学的精妙结合,周灭商场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甚至可以精确到分钟!

不过实际上,牧野之战的这个确切时间,在学术界也是有不少质疑的。

不少学者认为,历史上真正能精确到分钟的大事件,应该是周懿王元年的天再旦才对。

和牧野之战一样,这个时间也是通过天文学测算出来的。

本文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牧野之战的时间存在争议,周懿王元年天再旦,又是怎么一回事。

01、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的确切时期,早在司马迁写史记的汉朝时期,就已经不可考了。

从西汉开始,到近现代,数不清的学者和历史学家通过各种传世文献推断牧野之战的具体发生时间。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统计,光是看起来比较靠谱的推测,就有44种之多,从公元前1130年到公元前1018年,时间跨度长达112年!

直到上个世纪一尊青铜器的出土,为牧野之战年代的测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

那是1976年3月,陕西省临潼县零口公社的农民在挖井的时候,一不小心挖出了一个青铜器地窖。

考古学家赶赴现场,最终在这里挖掘出了150多件青铜器。

其中最珍贵的,非利簋莫属。

利簋(音guǐ)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量7.95千克,呈“天圆地方”式造型,饰有饕餮纹。这是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经典款造型。

利簋也是至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最早的青铜器。

更重要的是,在利簋的内底部,刻有33字铭文: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

这是武王伐纣的直接物证,从考古学上证明了传世文献里记载的牧野之战不是上古时代的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事件!

此外铭文中的“甲子朝”,是武王伐纣的具体时间;“岁鼎”,是武王伐纣的天象。

这为确定牧野之战发生的具体日期,提供了重大依据。

可能很多人设想的是,利簋一出,牧野之战的时间问题迎刃而解。

但实际上,仅凭利簋上“甲子朝,岁鼎”这几个字,信息量太少了,是没法确定具体日期的。

因为一般认为,“岁鼎”的意思是木星当空。而在武王伐纣时间范围长这112年里,能够同时满足“甲子朝,岁鼎”的日子,少说也有几十个。

利簋的重要意义在于,为牧野之战的时间测算提供了一个验算的硬指标。所有推测的时间里,如果不能满足“甲子朝,岁鼎”条件的话,就可以淘汰出局了。

这大大缩小了有可能的时间范围。

那么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工作人员,是怎么利用利簋来推断牧野之战的详细日期的呢?

首先,是通过考古学进一步限定时间范围。

考古学家发现了西周初年的3个重要遗址。

其一,陕西的丰镐遗址。丰镐是周文王营建的丰京和周武王营建的镐京的合称,是传世文献公认的西周都城。

由于丰镐必然是牧野之战发生之前营建的,所以通过对丰镐遗址年代的测算,可以得出牧野之战的年份上限。

其二,北京的琉璃河遗址。这是西周时期燕国都城的遗址,始封君是周武王和周文王时期的重臣,召公姬奭。

这座燕国都城是姬奭还是姬奭的儿子建的,尚有争议。但无论如何,都城的营建时间,都只能在牧野之战后。

这座遗址的年代测算,可以得出牧野之战的年份下限。

其三,山西的曲村-天马遗址。这是西周早期晋国都城的遗址,而晋国的始封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叔虞。

同样的,晋国都城的最早营建时间,也只能是牧野之战之后,这同样可以得出牧野之战的年份下限。

此外,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里,记载了5次月食事件。虽然这5次月食的时间亦存在争议,但好歹有一个大致范围,可以作为参考。

就这样,考古学家用碳14鉴定和AMS测年法鉴定了前面说的3处遗址的年代,结合商朝5次月食的时间,得出了武王伐纣时间的可靠范围:公元前1050年到公元前1020年。

时间的跨度从此前的112年,缩短到了30年。

不过,即使牧野之战有可能的时间范围从112年缩短到了30年,能满足利簋上“甲子朝,岁鼎”的时间仍有不少。

该怎么进一步确定牧野之战的具体发生时间呢?

由于我国历史上对天象的记载很多,跟根据现有的科学技术和计算机算力,计算某一天象具体发生在什么时间,是比较容易长。

而牧野之战是周朝的大事件,传世史料的记载很多,相关的天象记录也很多。

所以接下来研究人员继续从天象入手,开始翻阅史书里关于牧野之战的,各式各样的天象记录。

天文学家江晓原,接过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他和他的团队把史籍当中记载的和武王伐纣有关的16种天象全都罗列出来,试图从中找出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

当然,不是每一种天象记录都能用上的。

一来,有些天象不能用来确定时间。

例如有史籍记载,武王伐纣的时候天上出现了彗星,但是彗星的可能性实在是太多了。

天文学家无法判断这是偶然略过太阳系的彗星,还是像哈雷彗星这样有固定周期的彗星,更不知道这是哪一个彗星。

二来,古籍当中的天象记录不能确保完全正确。

由于天象在古代具有非凡的意义,往往象征着“天命”,所以古人伪造天象的现象并不少见。

例如“荧惑守心”这一天象的发生,往往象征着天象示警、灾难将至,古人喜欢用这种天象来表明某一种“天命所归”,以至于有历史学家研究过,史书记载的23次荧惑守心,有大半都是不准确的。

牧野之战这样的大事件,自然免不了有不少天象都是牵强附会的。

江晓原团队研究之后也发现,有些记载的天象,在牧野之战时间划定长大致范围内,不可能发生。

最终,团队筛选出7种可信度比较高的天象记载,计算出了牧野之战开始的具体时间:公元前1044年1月9日凌晨4时55分。

这和利簋铭文上的记载相符合。

然而熟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朋友都知道,这并不是这项工程确定的牧野之战准确时间。

而仅仅被称为“次优解”。

有另一个团队,通过同样的方式,测算出了牧野之战的另一个时间。

那就是刘次沅团队测算出来的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这个日期被写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最终报告里,被称为“最优解”。

为什么几乎相同的测算流程,却得出了两个不一样的结果呢?

这是因为,两个团队对天象的筛选不一样。

前文说过,关于牧野之战的所有天象记录里,除了利簋上的铭文是唯一的铁律之外,其他的天象都有可能是后人伪造或者牵强附会的。

而有些天象之间自相矛盾,必须要排除掉一个。

所以对不同天象的选取,就有可能得出截然不同的结果。

此外两个团队选取的历谱不同,一个选取的是月相定点,一个选择的是金文历谱,这会对古书中关于月相的解读出现差异,从而得出不同的结果。

夏商周断代工程课题组在综合考虑之后,觉得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个日期能够符合更多的条件,于是把这个日期定为了牧野之战的“最优解”。

当然,既然称作“最优解”而不是“唯一解”,也就意味着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这个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对外发布的牧野之战日期,并不是100%正确的。

甚至有可能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这个“最优解”和“次优解”,依然有可能都不正确。

因为时间测算上最大的依据,也就是利簋的铭文,其具体的意思是存在争议的。

普遍认为“岁鼎”的意思是木星当空,但也有不少专家解读出了不同的意思,例如“指贞问一岁之大事而言”“越鼎”等等。

一旦“岁鼎”不是木星当空的意思,那么牧野之战的时间范围,又会变得宽泛了。

总的来说,牧野之战的真正发生时间,还有待于考古的发现进一步确认。

02、周懿王元年“天再旦”

既然牧野之战的日期存在争议,那么还有没有其他的,有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能够最早精确日期的事件呢?

的确有,而且也和天象有关。

古本《竹书纪年》记载: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天再旦,顾名思义,就是天亮了两次的意思。

也就是说天亮之后,天又黑了,过了一会,天又再次亮了。

1944年,天文学家刘朝阳第一次指出,这是日全食或者日环食。

而“郑”,是一个地名。

当然,西周时期的“郑”,并不像现在一样指河南,而是指陕西省渭南市一带。

那么“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这句话的意思就简单明了了,那就是周懿王元年,陕西渭南市一带发生了日全食或者日环食。

由于共和元年已经确定是公元前841年,当时的天子周厉王是周懿王的孙子。

所以可以倒推,哪怕是比较极端的情况,周懿王元年距离公元前841年,也顶多是百年左右。

天文学家很轻松地就推断出了符合这个年限范围的日食时间:公元前926年3月21日和公元前899年4月21日。

那么哪个是周懿王元年呢?

专家留意到了“天再旦”这个特殊的表达方式。

古书上关于日食,是有专有词汇的。“天再旦”这3个字,在目前已知的古籍里,只出现过这么一次。

那么史官为什么不明确记载日食,而偏偏要用“天再旦”这种表达方式呢?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指出,既然说天亮了两次,那就意味着两次天亮之间的间隔是非常短的。

这次日食,应该发生在日出前后。

不过,夏商周断代工程专题组的成员,没有一个人经历并观测过日出前后的日食,因此谁也说不上来这能不能形成天亮两次的效果。

就在他们忧愁之际,突然收到一个通知:1997年3月9日清晨,将发生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在新疆可以观测得到。

更重要的是,这次日食发生的时间,正好是日出前后!

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课题组成员可以亲自观测日出前后的日全食能不能达成“天再旦”的视觉效果。

负责这个课题的天文学家刘次沅毫不犹豫地和他的朋友,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兼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馆长周晓陆,两人一起奔赴新疆,现场亲自体验这次日全食。

刘次沅和周晓陆3月1日到达新疆之后,立马联系了当地的气象台、学校、科协等,请他们帮忙组织人员在新疆各地20个地点观测这次日全食,并做好详细记录。

周晓陆留下了自己亲身体验的详细记录。

早在太阳正式跃出地平线之前,天就已经慢慢亮起来了。

就在这个时候,日食发生了。天地重新陷入一片黑暗当中,星星开始闪烁。

又过了几分钟,东方的天空再一次慢慢变亮起来,犹在日食当中的太阳从地平线缓缓升起。

这就是天亮了两次,就是“天再旦”!

周晓陆一人的感受不是孤证。此前他们委托帮忙观测记录的人员也纷纷发回报告、视频和照片,一次又一次地验证,日出前后的日食,就是“天再旦”。

而且,无需完全的日全食,有些地区观测到的是日偏食,只要太阳的遮挡在一定程度之内,也能达成“天再旦”的视觉效果。

至此,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人员可以确认,“天再旦”指的就是日出前后发生的日食。

此前列出的两个日食时间长候选项里,公元前926年3月21日的日食发生在午后,没有“天亮了两次”的效果。

史书通常会用正常记载日食的字眼来记录。

而发生在公元前899年4月21日的这次日食,经测算发生在清晨5时48分,离郑地的日出时间很近,在郑地可以观测得到。

完美符合“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

研究人员由此确认,公元前899年就是周懿王元年。这也和传世史料当中一些大事件发生的大致年份相符合。

这个时间的确定,也成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基点之一。

不过,和牧野之战的时间点一样,虽然夏商周断代工程推算周懿王元年天再旦的语气远比牧野之战时间长语气坚定,但这也是存在争议的。

一来,这条记载是孤证。

在目前所有能够找得到的史料和考古成果当中,有不少关于日食等各种天象的记载,但是周懿王元年发生了“天再旦”这件事,却只有古本竹书纪年这一条唯一的记载。

有句话叫做“孤证不立”。

前文说过,古人有根据实际需求伪造天象的习惯。

而周懿王在古代的名声并不好,西周的国力在他在位期间下滑严重。

这种典型的昏君,容易受各种特殊天象的“照顾”。古人喜欢把不好的天象安在他们的头上。

所以,我们没法确定,这条关于“天再旦”的记载,是真实发生过的,还是古人为了贬低周懿王而编的,还是史料在传抄过程当中抄错的。

其二,“天再旦”有可能是其他现象。

虽然日出前后的日食能够完美符合“天再旦”这一观感,但并不是所有的“天再旦”都只能是日全食。

严格来说,只要在日出前后,发生了什么事让天地变得昏暗,都可以叫做“天再旦”。

例如强对流天气就可以造成短暂的“黑夜”的观感,高度很低的雷雨云飘过的时候短暂遮蔽了天空的阳光,在地面的人看来就是天黑了。而当乌云散去或者飘走,天又亮了。

只要这种事发生在日出前后,也可以是“天再旦”。

此外宋朝的史书详细记载了一次超新星爆发,迸发出的光芒如白昼一般。这也可能是“天再旦”。

而宇宙中的超新星实在太多了,距离地球太远了,科学家是无法确定西周年间是否有过超新星爆发的光芒传到地球的。

由于古本竹书纪年的原稿早已遗矢,这条“天再旦”的记载是被一些古书单独地引出了出来,没有任何的前因后果和具体的描述,所以除了日食之外,也不能100%排除其他的可能。

03、鲁隐公三年日食

前面说的都是通过各种资料,再结合天象推测出来的具体日期,且都不能100%确定。

那么传世史料当中记载的,能够确定的,最早的精确日期是哪一天的哪一件事呢?

一般认为是《春秋》里记载的“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

也就是春秋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22日。

实际上这并不是传世史料当中第一个精确到具体日期的记录,比如鲁隐公二年就有“八月,庚辰,公及戎盟于唐”的记载。

但是由于春秋时期的置闰月方式尚未确定,所以即便当时已经有了确切纪年,但研究人员也难以确定这具体指的是哪一天。

可是史书上明确记载了记载了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这天发生了日食,天文学家能够精确地测算出这是哪一天。

也就是从这一天开始,直到清宣统三年,2600年间中国古代的干支纪日再也没有中断和错乱过。

这也是当前世界上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

04、写在最后

从这几个中国历史上最早精确日期的候选事件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代日期的确认,离不开天文学。

这得益于我国古代的史官有记录天象的习惯。

中国也是天象记载最丰富、最精准的文明古国之一了。

虽然有的时候由于特殊需求,有些人免不了要伪造天象,但是在现代天文学技术的加持下,研究人员一般来说并不难筛选出那些错误的天象,并根据正确的天象推算各种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

在史料匮乏的情况下,天文学也为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像牧野之战、周懿王元年天再旦的具体年份,都是通过天文学的方式推断出来的。

虽然无法100%确定这些日期绝对精准,但是在考古成果和传世史料的多重验证之下,这些日期即便有误差,也基本上在比较小的范围之内,而不至于像古代学者推断牧野之战时间那般横跨112年。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考古的进展,我们也可以期待将来有朝一日,历史上越来越多的大事件能够确定精确的时间,让我们更加了解这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历史。

你觉得是不是呢?

0 阅读:89
丰丰谈历史

丰丰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