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另一面:曾经富得流油的伊朗,如何一夜坠入深渊?

大道至安 2024-10-07 09:12:10

伊朗,作为中东的“宝藏男孩”,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尤其是波斯帝国时期,伊朗可谓是闪耀到了银河边缘。只是,后来的剧本有些糟心,战争啊、动荡啊,各种因素一股脑儿地把伊朗的国力打压下去。不过,靠着家里石油这口“摇钱树”,伊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依然活得挺滋润的,富得流油,是真的字面意义上的流油。

那么,当时的伊朗到底有多壕?咱们先来看看几组让人目瞪口呆的数据。上世纪70年代,伊朗的GDP名列亚洲前茅,硬生生比中国还大一圈,全球排第九。人均GDP呢?更是踩在世界平均水平的头顶上,稳居亚洲第一(1977年伊朗人均GDP是2316美元,而世界平均水平才1792美元)。与此同时,伊朗经济发展速度也是飞一般,年均增速8%以上,那可是放在全球地图上都是抢眼的存在。

再说工业,伊朗也是全球第九大工业国,光卖油一年就进账200亿美元,外汇储备随便翻翻都是几十亿美元。对比一下,那时我国的外汇储备也才可怜兮兮的几十亿美元,差距显而易见。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伊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直冲云霄,甩了全球大多数国家几条街。德黑兰,伊朗的首都,早就变成了现代化的样板间:高楼大厦林立,沥青路面平坦宽阔,汽车川流不息,路边还不乏KTV、赌场等娱乐设施。年轻人热情开朗,女人们跟男人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穿着时尚前卫,街上比基尼什么的,绝对是随处可见的“时尚风景线”。

总而言之,1979年之前的伊朗,那是自由的、开放的、富裕的,一度被美国视为“发达经济体俱乐部”的VIP会员。而伊朗的这一切辉煌,不仅仅是因为它踩在了石油这座“金山”上,更是得益于当时政府的开明政策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故事得从1925年说起,那时军官礼萨·汗(是的,名字听起来有点硬核)带领军队干翻了恺加王朝,政教分离的旗帜一挥,宗教审判权直接丢进了历史的垃圾桶,什叶派国教地位也被果断剥夺。他的政策重心很明确:发展经济,搞贸易,修基建,强调教育。这一系列操作把伊朗推上了现代化的快车道。

到了1962年,伊朗的第二任国王更是一言不合就搞了场“白色革命”,看着美国这个模版照搬了不少新玩法:土地改革、工业改革、给女性投票权、让工人参与分红,顺便给宗教势力划了个禁区。这些改革像一股清新的“西风”,吹散了宗教的枷锁,伊朗得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力量,迅速跻身全球富裕国家之列。

0 阅读:68

大道至安

简介: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