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婚姻最幸福长久且不离婚?门当户对,不负债,不扶贫

民生战地黄花 2025-02-02 22:42:32

当今社会的离婚率已经高到吓人了,这使得年轻男女都不敢轻易结婚,恐婚成为90后00后年轻人普遍存在的现象。 离婚率已经连续17年攀升至3.1‰(民政部),离结比也已经超过50%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一年中如果有100对新人结婚,就有50多对新人和旧人离婚,也可以理解为这100对新人中,有50多对不能白头到老,必定离婚。

什么样的婚姻才能幸福长久不离婚?那就是男女双方家庭必须门当户对,而且有足够的钱维持小家庭的基本生活开销,双方不负债也不扶贫,双方父母有足够的现金流可以随时支持小家庭,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父母能给孩子兜底,双方父母对孩子是持续的托举。小家庭的创建资金来自于男女双方,每家各自承担一半,而不是所有结婚花销全部由男方承担,女方只出一个人。

为什么要求双方父母有足够的现金流支持小家庭?这是因为现在买房结婚和生育养育孩子的成本非常高,单靠小两口根本无法解决。

• 城市家庭购房成本占家庭收入比达76%(贝壳研究院)

• 育儿成本估算至18岁平均48.5万元(育娲人口研究)

在北京、上海一套房就五六百万,甚至过千万,养育一个孩子到大学毕业找到工作,至少需要200万,而北京和上海的普通老百姓每月的工资也就是七八千元,如果只靠小两口的收入,他们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结不起婚,更别说养孩子了。

其他二三线城市跟一线城市情况差不多,小两口的收入不足以覆盖买房结婚养孩子的费用,不啃老就没法结婚生子,说现在已经进入啃老时代恰如其分。

那么什么才是门当户对呢?门当户对作为中国传统婚配观念的核心要素,其本质是构建婚姻关系的安全边界。在农耕文明时期,"门当"与"户对"作为建筑构件承载着家族地位的象征意义,门户规格的匹配直观展示着双方家族在社会网络中的坐标定位。这种物质形态的匹配标准,映射出传统社会对婚姻关系的深层期待——通过资源重组实现家族共同体的稳固发展。

当代社会的婚姻匹配呈现出多维度的价值重构。教育背景取代世袭地位成为新的门户指标,职业成就与认知水平的契合度超越物质条件成为核心考量。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匹配算法,实质是将传统门当户对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参数体系。这种演变并非传统观念的消解,而是资源配置逻辑在数字时代的适应性转化。

简单来说,门当户对就是男女双方的家庭思想三观要一致,文化水平相当,经济基础相近,社会地位基本相同,生活习惯包括消费观要一致,不会因为你买了一个几千元的包包,他就气得牙痒痒说你败家老娘们!

门当户对最简单的操作就是在同一阶层寻找自己的另一半,比如城里人找城里人,农村人找农村人,父母有退休金的找父母有退休金的,城市独生子找城市独生女,多子女家庭找多子女家庭,体制内的找体制内的。做不到门当户对,等年轻人的激情没了以后,生活就剩一地鸡毛了,想不离婚都难。

朋友老范的儿子小范就找了一个不门当户对的对象,险些酿成大错。

老范是城市老本地人,今年55岁了,他和妻子都是重点大学毕业,毕业后国家分配工作,进了体制内,做了公务员,虽然不是大富大贵,但绝对也是中产以上。

老范有个儿子,今年26岁,也是大学毕业,但工作一般,在一家私企打工,工资不到4000元,好在活儿不累,干的是办公室的工作。

小范上大学时搞了一个对象,女孩儿长得很漂亮,身材又好,唯一不足就是家是农村的,父母没有正式工作,还有一个弟弟,只比她小一岁,家里比较穷。小范年轻又恋爱脑,不介意女方家穷,两人感情还不错。女方家长觉得女儿能找个城市独生子家庭,经济条件好,公婆工资高,将来女儿可以对娘家帮衬帮衬,所以对小范也很满意。

两人谈恋爱期间,一切花销都是小范出钱,女孩儿的工资就全省了,每年能给娘家三四万元。

老范两口子虽然不同意这门亲事,但儿子一心想娶,也没有办法,对此父子之间没少吵架。

去年底,女方父母想让女儿早点结婚,就对老范家提出来几点条件:一是要20万彩礼,只带回婆家5万,嫁妆基本没有,有也就是几床新被子;二是婚房要加上女儿的名字;三是结婚的所有花销女方一分钱也不出,全部由老范出。

对这些条件,女方父母还做了适当的解释:彩礼要20万真不高,因为他们村彩礼已经达到30万了,之所以只要20万就是想促成这门亲事,两个孩子真心相爱,做父母的应该让他们早点结婚;之所以在婚房上加名就是想给女儿一个保障,让她安心生孩子,过日子,毕竟生孩子对女方身体伤害极大,还会影响职业发展,要个保障不过分;因为自己家确实经济条件不好,还有一个儿子等着结婚,所以结婚的全部花销就让男方承担了,况且在农村,结婚都是由男方家出钱。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养女儿不容易,花了他们不少钱,至少也有20多万了,嫁女儿以后,女儿就去伺候公婆了,女儿挣的钱就不会再贴补娘家了,这让他们一年损失三四万。总之,这些条件一点也不过分。

这些条件在老范看来就不能接受,城里人结婚是没有彩礼的,自己家条件并不差,如果自己给了20万彩礼,以后会让人笑掉大牙;房产加名也不能接受,儿子的婚房加装修150多万,虽然是全款,但万一女方离婚,七八十万就没了,再有钱也不行,况且加了名,女方就有了拿捏自己的资本,为什么花钱让别人拿捏?费力不讨好,这事不能干;女方养女儿花钱多,不容易,他养儿子同样不容易,花钱比女方还多,给女方保障的说法根本不成立。

老范提出彩礼一分也不给,现在儿子娶媳妇,小两口自己独立生活,并不和公婆住在一起,根本没有伺候公婆一说,自己也不需要他们伺候;房产不能加女方名,如果真想加名也可以,女方出三分之一的钱,给50万;第三点结婚全部花销由男方承担也不合理,建议女方象征性地出点钱,出20%即可,剩下的80%由男方承担。老范还说,如果小两口有困难,他们不会不管。

但是女方家不同意,说他们家并没有要高价,如果想结婚必须按她们的条件来才行。

回到家以后,老范对儿子说:“如果你有钱给彩礼,结婚不花家里钱,你就娶她,如果花家里的钱结婚,我们就不同意这门亲事。两家人思想三观都不一致,根本没法沟通,硬结婚也不会有好结果。”

小范说女方家条件也不算高,答应了最多也就100多万,自己家没什么经济压力。

老范说:“房产加女方名一项就等于我和你妈给了女方家七八十万,这七八十万都是血汗钱,现在不好挣钱了,要扶贫你就自己挣这100多万结婚钱去!”

小范赌气说:“结婚一分钱也不用你们出,我们俩自己去挣钱结婚!”

但是女方不愿意和小范白手起家,趁年轻漂亮分手找下家去了。

实际上,如果站在农村人的立场上看,女方家条件也不高,毕竟比这条件高的大有人在,他们认为男方娶媳妇是添人进口,不花100万怎么行?而且他的儿子结婚也得花这么多钱,这都是应该花的钱。

站在城里人的立场上,这条件就是不平等条约,根本不能接受。其实两方没有对错,都想让自己有个保障,只是三观不一致而已。

从古至今,门当户对始终是社会资源配置机制的晴雨表。其表象形式虽随时代更迭不断蜕变,但内核始终指向婚姻关系中的价值平衡与风险管控。理解这种嬗变规律,方能超越简单化的道德评判,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把握婚恋关系的本质。

所以说,无论男孩儿还是女孩儿,搞对象一定不能恋爱脑,要理性分析双方是不是门当户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婚姻幸福美满。

0 阅读:14
民生战地黄花

民生战地黄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