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怎么养孩子这个问题,可以说不止是人类的烦恼,甚至动物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帮助幼崽适应社会。
而自认高级的人类,在养孩子上也是绞尽脑汁,又错漏百出。
我们今天讲述的这部《包氏父子》,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育孩子错题本。
穷家富养
电影以1930年代江南水乡为背景,以老包与小包为主线,慢慢地向观众展现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老包,早年丧妻,带着一个相依为命的儿子一起生存。
带着儿子一起,在秦府默默服务了十多年,每天都很辛苦。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一个火热的理想,希望自己的孩子小包可以脱离贫穷,靠着读书获得财富,成为一名优秀的男人,过上不错的人生。
如果,自己也能沾沾光,那就更好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老包又是省吃俭用,又是乞求主家,才让自己的儿子小包被送进了最好的省立中学。
但是,小包在校园的行为跟老包的期待完全相反。
他对学习没有任何的热情,上课经常走神,放学之后就把所有的精力都浪费在了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们的玩耍上。
由于有钱人花钱大手大脚,生活奢侈,他们的言行举止也深刻地感染了小包,让他渐渐沉迷于对物质的享乐与虚荣的追逐。
小包沉迷于享乐,成绩自然就不太好看了,几乎是全垫底的成绩,让他成功得到了留级一年的结果。
学生本人对于这个结果没什么感觉,甚至联系到学校最有钱的郭纯也留级了两年,他还有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感觉。
但是,多读一年就意味着要多出一年的学费,还有各种杂七杂八的费用,可是愁死了老包。
但老包对儿子的苦口婆心,却根本打动不了儿子向往富贵的心。
在每个月7块工资的情况下,儿子将近50元的学费,还有20元的校服费,实在是让老包支撑不住。
甚至,老包已经去银行、学校轮流求过情了,却仍旧被冷脸拒绝。
最终,老包只能背着之前的债,再次请求朋友们借他点钱。
这次借到了钱,老包总算给孩子交了学费。
不过,因为书本可以重复利用的原因,老包准备的钱还退回了7元。
但是,老包却没把钱还给朋友们,而是选择替儿子添一双新皮鞋。
这样一对臭味相投的父子,实在是基因过于一致了,都羡慕着体面的生活,却一点都不愿意努力。
在老包努力筹钱的时候,小包也在努力靠近、巴结那些富家少爷。
只是,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明面上对小包十分客气,一口一个哥哥的叫着,其实心里都是瞧不起他的。
他们经常利用小包替他们做一些事情,并视他为一件可以任意取笑和玩弄的物品。
可是,小包沉迷在这样一段虚伪的友情里,一点也不知道自己已经被人瞧不起了。
他还是固执地跟那些有钱人混在一起,努力地融入这个与自己完全不同的阶级。
在其他人的怂恿下,小包拦住一个女同学,还在人家大腿上掐了一下。
这样的流氓行径得到同伴的叫好,小包也吹嘘自己不止敢捏腿,还敢摸人家的脸。
但是,小包的流氓行径被女生告发给学校。
同时,因为郭纯的怂恿,小包冲在前面和一个男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直接把人打进了医院。
这样的两件事结合在一起,小包一时间已经到了被退学的地步,甚至还要支付50元的医药费。
老包得到消息之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像是一只热锅上的蚂蚁。
他拉下脸来,跑来跑去求饶,把自己的辛苦以及对小包先生的期待告诉了老师,请人家高抬贵手。
被拒绝之后,他再次去找了院长,哪怕是跪下,也要含泪请求院长,让儿子有一次重新做学习的机会。
不过,校长铁面无私,小包还是没有避免被辞退的命运。
一连串的打击,让老包整个人都不好了。
他整天都是一副魂不守舍的样子,眼睛里全是绝望与无奈。
电影的结尾,镜头停在了老包一个人的身上,他的眼眶慢慢溢出泪水,他的眼泪在灯光的照耀下,看起来很是凄惨。
这一幕给所有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使观众对这对父子的悲惨遭遇深感同情,也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讽刺意味十足
《包氏父子》无疑是一部具有深厚底蕴和深刻内涵的电影佳作。
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通过一对父子的悲剧人生,深刻地揭示了旧时代社会的种种弊端、人性的复杂与脆弱以及家庭教育的误区与困境。
从社会阶层的维度审视,影片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贫富差距所铸就的那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小包所在的这所中学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社会,里面的有钱人都过得很滋润,不用担心日常的衣食住行,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种物资,提供最好的学习环境。
至于小包,虽然他的爸爸已经尽力给他创造了一个表面上还算不错的读书氛围。
但实际上,他和他羡慕的那个社会阶级还是有一条看不见,但又无比坚固的屏障。
他追求名利,恭维巴结的姿态,在有钱人家的孩子眼里,简直就是一出滑稽的大戏。
这种情况很好地折射出阶级差距的巨大,要想爬上去也很困难。
小包虽然极力用外表的打扮和物质的堆积来掩饰自己,希望以此得到别人的认可与接受。
但是,他的家庭、经济状况却成为了捆住他的一道又一道的锁链,将他牢牢地锁在原地,让他始终不能进入这个世界的上流世界。
这样一种阶级间的冲突和对抗,通过这部电影,可以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到旧时期的不公正与残忍,同时也引发对于当前社会中的阶级流动与平等问题的深思。
在角色的刻画上,老包与小包两个角色被描绘的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典型与代表意义。
老包,一个中国的传统爸爸,浓缩了勤劳,朴实,善良等许多优良品质。
他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这个孩子的身上,他愿意忍受所有的苦难,只为让他有一个光明的前程。
他省吃俭用,对自己十分小气,但只要他的孩子有需要,他就会慷慨大方。
为了求得别人的原谅,他愿意放下身段,这份深厚的父爱实在是太感人了。
但是,老包的这种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弊端。
他只顾着儿子的物质条件不足,以为只要给儿子提供足够的物资,就可以让他在未来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忽略了儿子在品德修养、价值观塑造和人生方向上的指导。
他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校园里的真正行为,也不知道他的内心,没能在他误入歧途的重要时候给予及时的纠正与教育,致使小包最后走上了不可挽回的深渊。
小包是一位充满了复杂、矛盾却又无比立体的角色。
他想要脱离贫穷,像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富裕体面;但是却缺乏脚踏实地,拼搏进取的性格。
他的内在充满了空虚与急躁,总是想走捷径,投机取巧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他在富贵人家的生活中失去了自己,一味地仿效人家的言行,而忽视了自己的现实状况与能力所限。
这一举动,不但毁掉了他的前程,更是把老包毕生的理想与期望,都给狠狠地打碎了。
小包的这一形象,既是其自身的悲惨遭遇,也反映了当时部分青年在面临现实的种种诱惑时,内心的迷惘与扭曲的价值观,引起了我们的深切思考:青少年应该怎样建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影片以其简练而准确的叙述方式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没有刻意地营造出富丽堂皇的场面,也没有繁复的剧情反转,反而紧密地将这对父子的矛盾与小包的成长历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用朴素却又现实的方法一步步地推动着剧情的发展,将悲剧演绎到了极致。
片中的细节刻画堪称“妙笔生花”,每个小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感情与意义,为刻画丰满的角色、生动的情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比如,老包那双补了又补的破旧鞋子,默默地述说着他的艰苦与俭朴。
他在秦宅里的低三下四的姿态,显示出他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卑贱与无可奈何的境况。
而小包在换上新衣的时候,那种得意忘形,目空一切的样子,更是将他的虚荣和肤浅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就是这样一些微小的小细节,打开了一扇通向观众心灵深处、体验人生的甘苦之门,让观众对角色的情感、人生的悲欢离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包氏父子》在其文化意蕴层次上,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望子成龙”思想的局限与片面。
老包对自己的孩子所做的一切,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中国的古代,很多家长怀着同样的理想,期望自己的孩子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家庭,从而在自己的社会地位上更上一层楼。
但是,老包在这个问题上犯下了一个严重的失误,那就是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就和物质条件,而忽视了孩子的兴趣爱好、天赋潜力和内在的真实需要。
他完全不去考虑自己孩子的性格发展,也不去考虑孩子的决定,只是根据自己的心意,给他安排了一条看起来很好,但实际上却很危险的路。
正是由于对儿童的盲目期待和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才造成了这样的惨剧,同时也给观众的现代家庭教育提了一个醒。
在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时,要对他们的人格差异和独一无二的选择给予足够的重视。
重视对他们的独立人格、创新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的发展,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生命之路。
总之,《包氏父子》是一部极富哲理、极富艺术魅力的优秀影片。
这部影片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一个巧妙的表达方式,向观众展示了旧时期的亲子关系困境,社会积弊,人性的脆弱。
让观众在感叹电影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的时候,也可以吸取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为今天的家庭教育观念、社会阶层流动现象、人性的形成和培育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启发。
激励观众对此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完善,为营造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而奋斗,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