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内心如同野鹿般无拘无束,脚步却如浮萍般漂泊不定,徒然在世间以聪明自许。
昨夜在醉酒中醒来,那些如梦般的往事,恍然间浮现在心头。
赏析:
罗隐的《京中晚望》是一首短小精悍、意蕴深远的诗作。全诗通过对内心状态和现实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借助自然意象和日常情境,将个体的孤寂、漂泊和对往事的感悟自然地融为一体,语言精炼而内涵丰富。
“心如野鹿迹如萍,谩向人间性一灵。”
诗人开篇用“野鹿”和“浮萍”两个鲜明的比喻,描绘了内心与外在生活的对比。
“野鹿”象征内心的自由和孤独。诗人渴望一种如山野间鹿群般的无拘无束,但这样的自由是孤独的、无依无靠的,暗含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与叹息。而“迹如萍”则进一步刻画了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浮萍随水漂流,毫无方向可言,象征着诗人身处世间却不得安定的境遇。
第二句“谩向人间性一灵”,语带感慨。一个“谩”字,道尽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与嘲讽,似乎觉得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灵性在尘世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有些被浪费的意味。然而,诗人也并未因此完全失落,而是坚守着那一份“灵性”,象征他对自身价值和内在真实的守护。
“往事不知多少梦,夜来和酒一时醒。”
这两句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和对现实时光的感悟。“往事”与“梦”紧密相连,诗人将过去的经历比作梦境,既突出了那些经历的虚幻和易逝,又体现了他对往事的淡然态度。而“夜来和酒一时醒”则点明诗人的精神状态:在醉酒的片刻迷离中,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随着酒醒又归于清明。这一醒一醉之间,诗人对过去的感悟愈发深刻,既有遗憾,也有释然。
《京中晚望》以短短四句描绘了诗人对自身处境和人生感悟的深刻思考,呈现了对自由的追求与现实困境的挣扎,以及对过去的释然与当下的清醒。
作者简介:
罗隐(833年—910年),字昭谏,是唐代诗人,出生于新城(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新登镇)。他的一生颇为坎坷,尽管才华横溢,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中,历经七年努力仍未能及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罗隐自编其文为《谗书》,因此被统治阶级所憎恶。他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罗隐避乱隐居九华山,后来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罗隐去世,享年77岁。罗隐的诗歌以现实主义风格见长,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被誉为“晚唐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