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于正公开称赞“和杨紫搭戏的男演员躺着都能火”,彼时正值其力捧的许凯与杨紫合作《青簪行》。这种“商业互捧”在2024年《青簪行》因吴亦凡事件搁浅后彻底崩塌——于正突然改口“某些演员选剧本眼光堪忧”,并多次在直播中“手滑”点赞杨紫《长相思2》造型翻车帖。这种180度态度转变并非偶然:当杨紫主演剧集与于正系艺人白鹿的《宁安如梦》同期对打时,双方商业利益直接冲突,舆论战成为资源争夺的延伸武器。
行业观察:艺人评价体系与资本利益深度绑定,已成为行业潜规则。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在档期战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对家。”


这场持续十年的博弈,本质是影视工业化进程中的权力重构阵痛:
创作权争夺白热化演员话语权提升倒逼制作方让渡选角、剧本修改权限。典型案例是《家业》选角风波:杨紫团队坚持修改人设,导致原定于正旗下艺人失去机会68,引发于正公开嘲讽该剧为“低配冲奖工具”。利益分配严重失衡顶流演员单部剧收入可达制作成本的40%(参考《沉香如屑》片酬争议),挤压服化道、编剧等环节投入,形成“演员吃肉、制作喝汤”的畸形生态。数据泡沫吞噬行业根基双方均依赖注水播放量维持估值,形成“虚假繁荣共生体”。2024年金鹰奖评选期间,杨紫、白鹿主演剧集的脱水播放量差距不足5%,但网络声量相差3倍以上,暴露出流量经济的荒诞性。
某匿名制片人坦言:“于杨之争就像两个溺水者争夺救生圈,却没人关心船为何漏水。” 这场看似私人化的矛盾,实为行业系统性危机的投射:
创作端:资本短视导致剧本同质化,演员与制片方陷入零和博弈消费端:观众被喂食大量“人工糖精”,市场反馈机制失效监管端:数据造假成本低廉,劣币驱逐良币成常态若行业继续沉迷于制造对立话题收割流量,而非解决结构性问题,这些精心编排的“恩怨剧”,终将成为埋葬行业价值的最后一铲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