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贱民与中国古代的贱籍

竹石山上独行者 2023-07-06 17:05:52

印度种姓制度是源于印度教,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并且种姓制度下的各等级世代相袭。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尽管印度独立以来,已废除种姓制度,但几千年来种姓制度造成的种姓歧视在印度不少地区、尤其是农村仍相当严重。在印度早已废除种姓制度的情况下,种姓制度思想的残留依然影响着印度人。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民,在宗教意义上说,他们甚至不能算人。在印度大街上随处可见的牛,在很多印度教新信徒的眼里牛是一种很神圣的“圣兽”,地位也要远比贱民高好多。

在中国古代,也是有贱籍的,然而在清雍正时期,已经废除了贱籍制度。但中国的贱籍与印度还是有明显的区别,印度的贱民与高种姓人外貌上面有明显的区别,而中国古代属于贱籍的人与常人外貌无异,只是职业和社会地位相差,中国古代的贱籍就是指不属于士、农、工、商的“贱民”,这种贱民的身份世代相传,不得改变。贱民处在社会的底层,受到诸多的限制和压迫。例如,他们不能读书考科举,也不能做官。

这种贱民主要包括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疍户等等。在绍兴的“惰民”,相传是宋、元罪人后代。他们男人从事捕蛙、卖汤等行当;女的主要做媒婆、卖珠等活计,兼带卖淫。这些人在其他的非贱民眼中“丑秽不堪,辱贱已极”,人们都看不起他们。安徽的伴当、世仆,其地位比乐户、惰民更为悲惨。广东沿海、沿江一带,有疍户,以船为家,捕鱼为业,生活漂泊不定,不得上岸居住。江苏苏州府有丐户,也为贱民。

雍正皇帝果断地对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即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乐户、惰民、丐户、世仆、伴当、蛋户等所谓的贱民豁免为民,编人正户,大大提高了这群人的社会地位,雍正宣布废除了贱籍制度,使得这些人能够跟正常的平民一样享受各种待遇,无疑释放了巨大的贱籍人口,属于社会巨大的进步,这些所谓的“贱籍”虽然被看成是下等人,但是他们的聪明才智并不比任何人低,很多人才就可以摆脱贱籍从而为社会做贡献。

0 阅读:14
竹石山上独行者

竹石山上独行者

有书大富贵无事小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