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第一谋臣崔浩及崔浩之死

麟先生 2025-02-15 20:13:55

在南北朝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北魏的崛起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北方大地。而在北魏统一北方的征程中,有一个人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就是崔浩。

崔浩,字伯渊,小字桃简,出生于公元 381 年,清河郡东武城人,出身北方高门士族清河崔氏 。他的家族世代显贵,七世祖崔林在三国曹魏时官拜司空,封安阳乡侯;曾祖崔悦是后赵的司徒右长史;祖父崔潜是后燕的黄门侍郎;父亲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期出任吏部尚书,封白马公。与崔家联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也都是高门士族。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崔浩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使他从小就喜欢文学,广泛阅读儒学和史学著作,对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精心研讨,成为了一个妥妥的通才。还未成年,他就做了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秘书,后转任著作郎。

崔浩的政治生涯,历经北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在道武帝时期,崔浩虽初入官场,但已展现出非凡的才华。然而,伴君如伴虎,晚年的道武帝服食寒食散,脾气暴躁,崔浩父子凭借着恭敬殷勤、小心谨慎,才得以保全性命。

到了明元帝时期,崔浩开始崭露头角。公元 415 年,北方发生严重自然灾害,都城平城连年霜旱,粮荒严重。太史令王亮、苏坦劝明元帝迁都邺城,崔浩却坚决反对。他指出迁都将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并建议君臣同心,共同克服困难。明元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在崔浩和周澹等人的献策下,实行抚民政策,明元帝还亲行藉田,命有司劝课农桑。第二年秋天,收成大好,国家顺利度过难关,崔浩也因此得到重赏。此次事件,充分彰显了崔浩的远见卓识和对国家局势的深刻洞察。

公元 416 年,东晋太尉刘裕北伐后秦,借道北魏。北魏群臣反对,明元帝拿不定主意,询问崔浩。崔浩认为,柔然对北魏虎视眈眈,此时应按兵不动,让刘裕与后秦相互厮杀。若刘裕灭后秦,短时间内也难以消化关中,且他北伐旨在提高威望,不会久留,到时关中便是北魏的;若刘裕未能消灭后秦,双方也会两败俱伤,北魏可坐收渔翁之利。可惜明元帝未听崔浩之计,派十万大军拦截刘裕,结果大败,柔然也趁机南下掳掠。经此一役,明元帝后悔不已,也更加信任崔浩,将其提拔为太傅,做了拓跋焘的老师。

明元帝驾崩后,拓跋焘即位,即太武帝。太武帝雄才大略,对崔浩极为重视,将其视为首席谋士,言听计从。在太武帝时期,崔浩的人生达到了巅峰。他力排众议,支持太武帝攻打胡夏、柔然、北凉等。在攻打统万城时,崔浩建议太武帝派兵绕过统万城,借助风沙掩护,从后方突击,最终大获全胜;在打击柔然时,他舌战群儒,坚定了太武帝的决心,此次远征,北魏取得关键性胜利,柔然主力溃败,提出和亲,不再是北魏的主要威胁;在讨伐北凉时,尽管群臣反对,尤其是被北凉收买的安西将军李顺极力阻挠,但崔浩坚决支持太武帝,最终北魏灭了北凉,统一了北方。此后,在平息薛永宗、盖吴暴乱,征讨吐没骨部落、吐谷浑以及南征刘宋等战争中,崔浩屡献奇谋,屡建奇功,成为北魏朝野当之无愧的第一红人。

然而,崔浩的结局却异常悲惨。他笃通道教,主张废佛,在他的极力劝告下,太武帝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灭佛事件,这一举措引起了朝野间的怨声载道。此外,他企图按照汉族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这又得罪了众多鲜卑贵族。而最终导致他灭顶之灾的,是 “国史之狱”。崔浩主持编修国史,太武帝叮嘱要根据实录。崔浩秉笔直书,将拓跋氏建国时兄弟相残、荒淫残暴的历史如实写出。不仅如此,他还在天坛东三里处营造碑林,将《国记》和《五经注》刻于其上,使鲜卑皇族的隐私公之于众。这彻底激怒了鲜卑贵族和太武帝,公元 450 年,太武帝下诏诛杀崔浩,时年七十岁。崔浩被关在囚车里押送到平城南郊处死,押送的士兵在他头上撒尿,其状惨不忍睹。与崔浩有姻亲关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被连坐灭族。

崔浩之死,归根到底源自文化的冲突。他从小受到汉文化的熏陶,其言行自然对汉族、汉文化有利。他试图从汉文化的角度出发,为鲜卑人写史,却忽略了鲜卑贵族的感受和鲜卑文化的特点。他的一系列举措,如灭佛、整理氏族高下、如实编写国史等,都触犯了鲜卑贵族的利益和尊严,引发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抗。而太武帝在面对这些矛盾时,为了维护北魏政权的稳定,不得不牺牲崔浩。

崔浩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智谋过人,为北魏的发展与巩固立下了不朽功勋,协助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混战的局面。他的谋略和才能,堪比历史上的张良、诸葛亮等谋士。然而,他在政治上却不够成熟,未能妥善处理好与鲜卑贵族的关系,也没有意识到文化冲突的严重性。他的悲剧结局,令人扼腕叹息,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0 阅读:5
麟先生

麟先生

热爱篮球,历史,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