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提示】
每次遇到天地,都需要解释一番,很多人不认为老子时代对所谓地球-太阳-宇宙有一些基本的认知。从而否认“地就是大地就是地球;天,就是天空,天穹,就是宇宙”。我也承认那时的人类不可能全知道这些,但我同时不排斥以黄帝广成子老聃及其家族传承者为代表的一群人类领袖前途设计者未来思考者也不知道这些。此时的老子是准圣虽然尚不能全知全能但他应该已经窥探了宇宙的很多秘密。
【视频版】
【文字版】
一天一分钟一句道德经今天我继续给大家分享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接下来一句“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一,元维轴,就是有与无之间的有无不分,阴阳不分,混天混地的存在。疑似阴阳不分纠缠一体的太极图,实际上它是太极图的玄运动。由此形成的存在疑似混沌无极,但是它的任意方向的切片都是太极图一般。
天,太空,宇宙时空。
得一,此为虚拟演绎又是客观演进。颇似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
清,清爽,晴朗。
宁,安宁,宁静。
【不充说】
一,元维轴,疑似太极图玄运动之后形成的混沌无极。我就不再说了。首先说“得一”既是虚拟的演绎,又是事实客观的演进。
“得一”是无法确定主体和受体的,或者说无法安放主体或受体。
天,得一,才得以清朗辽阔。
没有清,就不能成为天了。
那么,先有一个不清不朗的“天”吗?然后得了一,才变得晴朗辽阔?
道生一,道在天地之先,一呢?一在道之后,天之前吗?还是天在道之后,一之前?于是,我们就有疑问,道生一?还是道生天?
在这里,天与一,似乎男女,相向奔赴,交合一体,相互成就,孕育新一代。
天,被我们认定为宇宙,这样看起来还不够明显,地,就更为明确了。地得一,就说明,一在先,地在后。也就是大约四十五亿年前,银河系之黄矮星太阳的周边残余物质,慢慢汇聚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我们称之为太阳系,地球就是这个时候出生的。一开始只是一些残余物质,宇宙尘埃,气体,或是一些太阳喷发出来的一些渣滓,这时候还不能被称之为一个球,就是这时候这团残渣得到了“一”,于是,逐渐稳定下来,形成了最初的地球。
现在我们可以说。地球前身进去了行星形成的序列,也就是得到了恒星之周边形成行星的总体条件,符合了形成行星的一般规律。
一般规律,也就是普遍规律,是这里说的“一”,那么,“一”是不是就是道呢?
是,也不是。
是,就是太阳-地球及整个太阳系,是符合恒星系形成的普遍规律的,属于道的范畴。也就是一条具体的特殊的适用于银河系那时那刻条件的“道”。
但,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形成的这一系列规律,也就是具体的特殊的“道”,并不是道的基本内涵,更不是恒道,以及道本身。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道,是千百万亿条这样的“道”的抽象,或其共有的属性(常/恒道,就是再进一步抽象而成的终极永恒绝对无限纯粹抽象的本质规定性)。
所以,把“一”视同道,是不周全的。
如果此时此刻(因为得到一而形成地球的那一时刻)“一”就是那些行星形成的一般规律的话,那么,可以肯定滴说“一”在,地之先。因为地球肯定不是宇宙中第一颗行星,所以,在地球形成之前这个“一”,早就存在了。
由此,我们也可以反推认为“天”所得的“一”也早就存在了。也就是说,一是先于宇宙就存在了。
所以,道生一,肯定在道生天(万物之一)之先。
所以这个“一”就是宇宙诞生之时的一条“规范”或“准则”。
这个宇宙就按照这个规则来组建吧。
这个规则就是一,就是元维轴结构之道(以后再说)。
【AI作文】
2. 地得一以宁
○ 从自然现象角度
● 地得到“一”(道的体现)后就能够保持安宁。大地是万物生长的根基,当大地遵循道时,就会表现出稳定、安宁的状态。例如,大地不会频繁发生地震、地陷等自然灾害,山川河流稳定,土壤肥沃,万物在大地上和谐生长。
● 从哲学意义角度
● 这体现了地的安宁状态是由道所赋予和维持的。如果地失去了“一”(道),就会像“地无以宁,将恐废”所说的那样,可能会走向荒废、不稳定,不再适合万物的生长,其作为万物根基的功能也会被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