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转士官“走后门”这条路行不通,部队从2018年起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部队的结构体制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七大军区”改为“五大战区”,既是指挥体制的改革,也是提高部队战斗力,部队向“战”而行,部队的风气更加纯正,一些不正之风也在慢慢的“清除”,涉及基层官兵的更多一些,让基层官兵确实感受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有很多人说现在转士官还需要“拖后门,找关系”吗?这样说的完全不需要,现在当兵转士官权利下放,连队推荐的优先考虑,连队不推荐的坚决不留,体能考核不过的坚决不留,军事考核不达标的坚决不留,这是硬杠杠,满足不了这些条件很难转,即使有熟悉的人,又或者有后门可走,也不好打招呼。所以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不管怎么样,在实力面前都是不值得一提。


二、转士官权限下放的好处,以前团一级批准的,现在营一级就可以批准,营一级批准的,连队就可以批准,权利下放让基层更有决策权、话语权,对基层来说是一件好事,对基层的主官来说,能更好的带好部队,例如,你在连队干的一塌糊涂,在连队“一无是处”,你找到连长、指导员给你转了士官,期间你可能“托了关系”,如果给你转了士官,那么连长指导员在连队的威信将“荡然无存”,腰杆也不在硬,因为战士会“看不起”。当战士犯错的时候,你也不好意思批评。总之你在连队的人设将“崩塌”,都不是傻子,都能分清“干的好坏”,改革以后,我们连队就有一个战士,在连队表现不好,军事考核不合格,于是他家里人找到上级领导,想通融一下,电话打的我们连长这的时候,连长“首长,xxx体能不合格,在连队表现也不够好,如果我给他转士官,你看合适吗,连长的权利并不是特别的大,带着询问的口气问领导,这个时候领导开口说话:好,按照你的想法来。现在不管你找的是谁,一切都是向战为出发点,自己好的不好领导也不好开口“强留”。


三、优秀人才在部队还是有发展潜力的,军人职业化更倾向于技术人才和特战,高级士官大多数都是技术性人才,他们胸前都是挂满了军勋章,他们见证了部队的改革发展,胸前的军功章更是对部队贡献的体现,每个军功章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每个特战队友的背后都有说不尽的心酸,每个边防战士的背后都有一个艰辛,边防战士把最好的青春留在西藏高原,留在了雪域高山,留在了高海拔。


每年坚守在西藏高原转士官的名额都比较多,但是我们都很佩服,这是他们用忠诚和担当换来的,他们坚守在无人区,坚守在高海拔地区,从来没有怨言,只为守护在祖国的第一道防线。现在部队的风气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托关系,走后门”这条路越走越窄,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己过硬了,才能主导自己的军旅路。(以上谨代表个人观念,如有不同之处,请留言讨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