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潭水深千尺:从先秦的桃文化,细看中华民族历久绵长的桃花情

水绿看历史 2023-02-11 05:16:12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众多果树中,桃有着独特的魅力。不仅桃花存在于各种文学作品中,就连道家思想里也蕴涵着丰富的桃木文化。

在古代社会中,桃已经成为一种信息载体,并作为民族心理积淀的产物,体现出古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先秦时期是桃文化形成并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桃树种植已是普遍现象,人们对桃的认识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桃文化。

而桃作为现代常见的水果之一,除了食用价值外,由先秦时期积淀的桃文化已日渐淡薄。但这并不影响当代人们对桃文化的了解。

桃之夭夭,有贲其实:先秦桃之普遍认识

桃,原产于我国,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植物,因具有分布广泛、结子繁硕的特点而较早地进入了古人的视野。由采摘而种植,由食用而观赏,桃成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对象。

《山海经》为上古山川地理之书,对植物分布等情况的记载较为详细,其中涉及桃的记载就有16处。如《中山经》载:

“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

虽然没有十分明确的文献资料证明“桃林”命名的来历,但是据后代的典籍,大致可以认定,桃林之名来源于其地生长着大面积的桃林。如《魏志》记载:弘农县有桃林;《隋志》载:

“河南郡立桃林县, 因桃林而名也。”

此外,考古方面也证明了桃历史悠久。如郑州二里岗殷商文化遗址的进行发掘时,在一个代表龙山文化的26号灰坑中,发现了陶钵、石斧、木炭、桃核。

以上事例表明,在新石器时代和殷商时代,野生桃已经被广泛利用,成为先民的食物来源,也说明了桃的采集、利用历史悠久的事实。

在长期采集野生桃作为食物的漫长历史中,先民们开始了桃的栽培。《诗经·魏风·园有桃》载:

“园有桃,其实之肴。”

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了“园”。

据《说文解字》记载:“园”最初是栽培果树、林木之所。因而可以判断,在《诗经》时代,桃已经是人工栽培的树木了。

由于桃分布广泛、历史悠久、栽培渐多,因而先秦时期文献中常出现以“桃”来命名的的地名、人名等。如《春秋左传》中用桃命名的地方就有8处。

其中地名应用较多,这种现象在今天各地地方志中 体现得尤其明显,且直至今日也有许多地方以桃命名。

桃的原始分布与早期桃的栽培和利用,为汉、魏时期新品种的不断出现和桃树种植、嫁接等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在桃文化的发展历史上,先民在日复一日的由采集到栽培的生活中,书写了价值非凡的第一页,开启了中国桃文化先河。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先秦桃文化之内涵

先秦时期,先民们通过对桃的深入了解,桃文化的各种意蕴基本上都已形成。其文化内涵,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桃在医学方面的文化因素。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和验证,人们在食桃的过程中,逐步发现桃的某些部分具有某种医治功能。

据河北省藁城县台西村商代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可知,该遗址房内、墙外、墓中及探方的文化层里有30多枚桃仁。

经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医研究所鉴定,这些桃仁均为医药用物,这说明早在商朝中期,桃仁的药用价值就已经得到了运用。

二是桃在信仰方面的文化表现。汉民族先民在认识桃的医治功能时,对一些功能进行了某种猜测和附会,并将这种猜测和附会转化为精神领域里对驱邪和护佑的追求。

这一时期,有关桃的信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桃木、桃人具有驱邪功能,这是对桃木、桃人的医治功能的不正确反映和对其医治功能的任意适用,即包含有合理的因素也包含有不合理的成分。

如桃木,《左传·昭公四年》载:

“古者日在北陆而藏冰,……其出之也,桃弧荆矢,以除其灾也。”

楚人不但相信它对看不见的邪气有厌伏作用,而且也相信它对现实的敌人有制服作用,故在充满危险性的战争中,将其作为武器而运用。

这种认识虽是毫无根据的,但在人们普遍信仰的情形下,它对己方有一种暗示进取的作用,而对敌方有一种暗示威胁的作用。

另一方面,桃具有通神的功能。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导引下,人们认为桃的医治功能是某种神灵在起作用,故赋予桃一种通神的功能,如《周礼·天官》载:

“笾人掌四笾之实,馈食之笾,其实枣、栗、桃干、榛实。”

即言桃为通神的祭品。

三是桃在文学方面的文化内涵。由于人们对桃的长期关注,桃具象在这一时期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文学作品的描写对象,根据现在所能考察的作品看,它主要有四种情况。

首先是文人对桃的直接赞美,这是人们在享受了桃之后的由衷表达。

其次,文人将桃作为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信物,这是人类早期以劳动成果向恋人示爱的一种转化形式,如《卫风·木瓜》: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再者,文人以桃花、桃叶、桃实为女子已成年应婚嫁的征象,这是人类早期民歌好以自然景观和劳动果实起兴的承传,如《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最后,文人以桃梗、桃为寓言依托对象,春秋战国时代游说之士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加强说服力,好以寓言说解,因为人们普遍接受了桃信仰,故称作为寓言的依托对象。

如《晏子春秋• 内篇谏下》记载:春秋时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臣侍齐景公,并以勇力闻名。

齐相晏子谋去之,请景公以二桃赠与三人,使三人论功食桃,结果三人皆弃桃而自杀。

除上述四种桃的文学内涵外,桃花作为桃的一部分,在先秦时期还被人们赋予了坚韧顽强的品格,烙印上难以割舍的桃花情结,为后世桃文化的定型提供了模板。

这也是现代文学中对桃所蕴涵的精神的一种解读。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先秦桃花之精神

所谓桃花情结,最先是在儒学的影响下形成的。儒家礼法思想一直对女性在道德、行为方面有严格的规范和约束,尤其是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更是把妇德尊为正统。

《诗经》载:

“君子如玉,淑女为桃。”

女子结婚成家应贤良淑德,犹如桃花一般宜其家室,宜其家人。儒家礼法具有一种桃花繁华与寂灭同时性的性格,既有刚强的伦理规范,又有极端忧郁的气质,能满足身处逆境文人的心理需要。

此外,在先秦时期,桃子作为珍贵之物,作为礼品赠送他人,已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心理情结。

如上文提到的“二桃杀三士”的故事,显示出桃花与儒礼结合的精神原型已根植于先秦文人的心灵深处,它是先秦文人所共同经历和体验到的情结。

如今,桃花已与人们的生活、文化紧密相联,集观念、思想、精神、装饰、艺术和观赏于一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社会已实现全面发展,不可避免的是不良的社会风气腐蚀人们的思想,桃花情结对我国思想文化有深远影响。

首先,桃花情结直接或间接对人们的道德底线作出标准和要求。尤其是儒家思想更是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高尚节操、家国情怀、顽强拼搏都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精神财富。

我国后世一些社会主流的思想精髓都是由先秦文学的桃花情结中提炼出来的,比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李代桃僵”等,都体现儒家高尚的思想和精神。

桃花的道德意义得到进一步提升,“桃花潭水深千尺”“桃园结义”等这些内容把桃花引入到友谊的象征系统。

其次,先秦文学的桃花情结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同样具有深远影响,成为后世文人创作中不竭的动力和源泉。

先秦文学开辟了桃花这一类题材领域,并在桃花情结的表现上有独特的特点,为后世文学效仿的艺术养料,尤其是道家的桃花情结影响深远。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就创造一个理想、美好的世外桃源,时至今日仍让人们趋之若鹜。

由此可见,先秦文学的桃花情结是中国民族集体记忆和心理深层的积淀物,对后世的高尚精神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从而影响中国思 想的趋尚。

结语

先秦桃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桃花是中国的性情之花,代表一种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精神。

这种精神,在中国各个时代中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于当下而言,充分了解桃文化,继承和弘扬其蕴涵的精神,是现代必不可少的文化主题。

参考资料:

《诗经》

《周礼》

《左传》

《晏子春秋》

0 阅读:6

水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