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瞬间,冬去春来,夏日也快到了。温渐高,人渐燥,午睡伴清梦,最喜无人扰。今天我们来了解下“鏖”这个字,它不读“lù”,不读“ǎo”,到底该怎么读,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一、“鏖”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áo
同音字:熬
部首:鹿
结构:半包围
二、“鏖”字怎么解释
1.形声字,本义为温器。
“鏖”字属于形声字,金表形,鹿表声。本义之一表示与金属有关。[说文]:温器也。一曰金器。从金麀聲。青铜器时代,打猎后需要熬煮食物,“鏖”本意就是与金属器皿有关,指的是将食物加热的器皿。到了现在,“鏖”这个本义早就不用了。
2.假借为熬。苦战,也就是激烈战斗。
“鏖”最初写作“䥝”,属于异体字,表示与鹿有关。事实上,在青铜器时期,鹿的下颌骨比较坚硬,常用来作为人们使用的击打武器,于是激战与鹿有关,故从鹿。然后在金属武器出现以后,两种武器结合同时使用,就出来“鏖”字,此字反映了武器史的演变。同时,“鏖”的意思变为“苦战”了。《汉书·霍去病传》里面有“合短兵,鏖皋兰下”这么一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组词为:鏖兵、鏖战。
3.喧嚷,喧扰,争吵。
黄庭坚在《平阴张澄居士隐处三诗之仁亭》中有“市声鏖什枕,常以此心观”这句话,这里的“鏖”就是“喧扰、打扰”的意思。
三、“鏖”字的演变
“鏖”造字法为会意,小篆字体为左金右鹿。事实上,要从“鹿”的最初本源说起,它为甲骨文时,字形和鹿差不多,有一对角也有两只脚。金文时,角还是一对,但分叉增加了一对,脚也变为四只了。到小篆时,进一步简化,下面四脚十分明显。左边加个金字,共同组成了左右结构的“鏖”字,再后来演化为半包围结构,上鹿下金,才是今天的“鏖”字。
四、“鏖”字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门外市声鏖午枕
圣安小集
[金代] 赵秉文
松轩却扇风仍好,苔径无花雨亦香。
门外市声鏖午枕,老僧元不下禅床。
市,古代做买卖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集市。午枕,指的是午睡的枕头,这里多指午睡。鏖,喧扰、打扰。门外市声鏖午枕,说的就是:“门外集市熙熙攘攘,集市的喧闹声透过门来,打扰(搅扰)了我的午睡时光。”这是金代赵秉文写的一首诗,他自号闲闲老人,一首写诗多自然情趣。本诗中,以松轩、苔径、小雨、市声、禅床等景物,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描写出了一副悠然恬静、自由闲适,又充满禅意的时光,抒发了诗人那种自由舒适、淡泊悠闲的心情。
五、结语
“鹿”的字形变化,“鏖”的字体、字意变化,无不表明中国汉字一直在传承和发展。一字一形一意的变动,都是传统文化在生根发芽,在茁壮成长。于今,望你我闲暇时,能读音识意,在初夏姗姗来时,能惬意午睡,勿市声鏖。
大家都读熬啊,还以为你能再一次打破常规弄出一个奇怪的发音,真是令人失望!
就是在扯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