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正在火热进行,此次推出“在艺术节,遇见海派风华”系列演出,方言舞台剧《魔都俏佳人》、音乐剧《爱情神话》、上海话版舞台剧《长恨歌》、舞台剧《繁花》等近年来上海出品的沪语原创舞台佳作将集中亮相。11月2日—3日,舞台剧《繁花》将在艺海剧院再次上演,这部“现象级”作品时隔五年再次上演,两度受邀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凝聚了观众的口碑和奖杯。
步入“繁花”深处,感受烟火气中的沪味人生。舞台剧《繁花》相比电视剧更凝练,演员阵容豪华,资深老戏骨及多位影视、戏剧等明星演员参演。人生如戏,演绎着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一部代表海派文化的上海现象级舞台剧,全沪语演出的同时全程配备字幕,对上海文化精髓、地方文化保护,让上海这座城市里的普通人在舞台上“闪闪发光”。
据介绍,舞台剧《繁花》两季,“形、声、色”虽大体一致,却完全是两种不一样的气质,时间交错的叙事和别具心裁展现时间流转的舞台设计,形成了独特的“繁花美学”。
主创团队表示,舞台剧《繁花》第一季,七年中获得无数业内大奖,交出了一份“闪闪发光的成绩单”。
舞台剧《繁花》第一季获得奖项:
2018华语戏剧盛典“最佳创新剧目”
2019壹戏剧大赏“年度大戏”“年度最佳编剧”
获【第二届·华语戏剧盛典】六项提名——
“最佳年度剧目”“最佳创新剧目”“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舞美”“最佳投资人”
2018年,受邀参加第五届中国原创话剧邀请展
2019年,受邀参加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2023年,受邀香港康文署,进行沪港两地文化交流
2024年,作为国内开幕大戏,受邀参加阿那亚戏剧节
2024年,受邀参加第二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舞台剧《繁花》改编自金宇澄同名小说、“五个一工程奖”作品、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舞台剧《繁花》承袭了原著的写作方式,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相互交替的方式,在强烈的时代场景对比中呈现出社会转型期间个人命运动荡之势。
自2018年首演以来,该剧已进行了17轮共计116场演出。每轮演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上座率高达95成,获得百万级关注度,以及千万级流量传播,累计总观众数达十万余人,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现象级”系列作品。舞台剧《繁花》第一季屡获包括“华语戏剧盛典”“壹戏剧大赏”等业内大奖共计四项及九次提名,并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各大重要艺术节。
《繁花》小说中所描述的老上海风貌,在舞台上部分借助多媒体效果呈现,让观众从时代的实相中挣脱,以更加客观、立体的角度看待舞台上正在发生的故事。多媒体也巧妙地呈现着上世纪60-70、90年代特殊的时代质地。怀旧色系搭配波普化且极具运动感的画面效果,在复古意义之上,更增添了一份现代感、迷幻感。
舞台剧《繁花》开创了独特的“繁花舞台美学”,《繁花》的主舞台大圆盘更是全剧的舞美核心。圆盘一转,必有深意。圆盘的转动不仅将演员的运动空间扩大,也符合文学中强调关于“圆”的审美调性。圆盘与“时间”相关。“圆”与“转”是年轮的投射,是“多无奈”“多荒凉”“多寂寞”,是《繁花》时间跨度的呈现,也是生命一词的形象表达。“圆盘”是“常熟饭局”饭桌下隐藏着的另一面,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圆盘默默旋转,更是《繁花》中一千五百多次“不响”的暗喻,不可置身事外,只能默默不响。
《繁花》最精髓之处,大概就在于书中1500多个不响。导演马俊丰谈及如何在舞台上呈现“不响”时说:“把‘不响’直接转化到舞台上,就是我们熟悉的‘静场’或‘舞台沉默’,而这也是二度创作最为棘手的舞台手段。不响不是没有动作,相反有更多的语言无法表达、既复杂又微妙的东西在里面。剧本中出现多少次‘不响’,就给了二度创作多少次机会。
”舞台剧《繁花》第一季在演员的表演质感及其舞台调度上,无限追求剧本中“不响”留余的浩瀚创作空间,试图还原原著“不响”之特色。舞台剧《繁花》给予观众这样的一次体验——做一次“不响”的看客,观察众生,体味百态。
《繁花》谢幕时,台上响起了《新鸳鸯蝴蝶梦》,“看似个鸳鸯蝴蝶,不应该的年代,可是谁又能摆脱人世间的悲哀?”大多数人都无法避免在生命里被刻下时代的烙印,这些讲着吴侬软语的舞台作品,以各种角度向观众展现出上海过去与现在的精彩,故事里的每一个人,也都有着你我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