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时光匆匆而过,方静这个名字仿佛被岁月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尘埃。然而今日,当小编偶然刷到一篇讲述她事迹的文章时,宛如一把锐利的钥匙,轻轻开启了一扇被尘封已久、满是痛苦回忆的大门。
方静昔日遭受恶意造谣一事又重新浮现在大众眼前,这不禁促使人们去探究:那个当年诬陷方静的人,现今过得如何?
2009年6月,一篇名为《考试作弊已实现了现代化》的博客文章,将央视主持人方静猛地推进了舆论的万丈深渊。这篇文章的作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忆军,也就是网名“阿忆”的人,用一种极为隐晦的笔触污蔑方静是“台湾间谍”。他宣称方静凭借主持军事节目《防务新观察》的机会来窃取情报,甚至胡诌她已经被捕。这样毫无根据的指控,恰似一把涂满剧毒的匕首,无情地穿透了方静的职业生涯,也刺痛了她整个人生。
方静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污蔑,尽管多次澄清事实,并且诉诸法律途径,然而阿忆在最后删文道歉的时候,谣言却早已像疯狂蔓延的野火,烧遍了各个角落。2015年11月,年仅44岁的方静不幸因癌症在台湾离世,至死都未能将那顶污名彻底摘除。而那个始作俑者阿忆呢,在舆论短暂喧嚣一阵之后,就如同幽灵一般悄然消失了。
这时候,人们难免会去质问:当方静的生命被谣言残忍终结的时候,那个打着学者旗号却干着诽谤勾当的“教授”,难道真的就能逃过命运的惩处吗?
仔细剖析阿忆的指控,看似头头是道、有根有据,实则千疮百孔。他把方静主持的《防务新观察》当作所谓的“证据”,声称方静主动申请这个职位就是为了窃取机密。可他完全无视了一个极为基本的事实,那就是这个节目是公开向大众播出的国防科普类节目,节目里的所有内容都是经过了严格审核的,根本就不存在涉及机密的地方。
更加荒诞的是,阿忆宣称方静在2009年5月被捕,但就在谣言大肆发酵期间,方静却还大大方方地公开接受采访,并且参与节目录制,这足以用实际行动把这谎言给击得粉碎。阿忆还不放过方静曾经和一名台湾男子有过一段短暂恋爱经历这件事,借此大做文章,暗示她被“策反”。可是他绝口不提这段恋情早就结束了,而且方静回国之后一直都是通过正规官方渠道参与工作的,没有任何异常之处。
阿忆所编织的这些“罪证”,完全是利用大众对于“间谍”这个身份的高度敏感心理,把她的职业经历和私人生活的一些片段拼凑在一起,打造出一场阴谋论的狂欢盛宴。
阿忆身为北大副教授,还曾经是央视前策划人,他对舆论操纵的手段可谓是了如指掌。他特意选择在方静因为健康问题暂时离开荧幕三个月的时候来挑起事端,他巧妙地利用公众对他“消失”的种种猜测来煽动大家心中的疑虑;他故意把文章标题伪装成社会评论那种看似客观的样子,实际上却暗藏着致命的指控,这样一来既能够吸引大众点击阅读,又能够规避自己直接承担责任的风险;更加险恶的是,他深知自己“学者 + 媒体人”这种双重身份会让谣言带上一种“权威性”的光环,于是他就不停地强化这种身份标签,让那些想要质疑他的人被污蔑为“不相信专家”。
这种设计得极为精准的话术,就像一把暗藏玄机的利刃,仅仅百字的博客文章,就如同杀人于无形的凶器。方静曾经悲愤地问道:“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怎么能够用这种极其卑劣的手段去毁掉一个人的整个人生呢?”其实答案就隐匿在阿忆所做出的选择之中。当流量的诱惑和对恶意的追逐成为了获取“学术影响力”的捷径时,那些所谓知识分子的良知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最先被牺牲掉的祭品。
方静为了谣言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她的生命就是这代价的一部分。这件事情爆发之后,她的手机被各种各样诅咒的短信塞得满满的,她在录制节目的时候,精神几近崩溃,有好几次都差点昏过去;央视为了平息这场风波,把她调离了核心岗位,曾经那个家喻户晓的“名嘴”,一下子就沦为了被边缘化的人;就算在2011年她短暂复出主持两会节目,公众的记忆依然被那“间谍”标签深深地禁锢着。更加残酷的是,当她在2015年强忍着癌痛完成俄罗斯红场阅兵直播,这也是她人生最后一次主持的时候,网络上居然还在传播“去台湾治病就是叛国”这种令人痛心的诛心言论。
阿忆的道歉又有什么用呢?那简直轻如鸿毛。他声称自己只是想博眼球才那样做的,还假惺惺地说“依然欣赏方静”,可是却对自己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和损失只字不提。这种虚伪的悔过,就像是扔在满是鲜血的地面的一张纸巾,还妄图责怪纸巾不够干净。
不过,天道似乎终究没有宽容这场悲剧的制造者。在事件发生之后,阿忆的公众形象彻底崩塌了。曾经还以“学者型媒体人”自居的他,再也没有机会和主流媒体进行重要的合作了;在北大的校园里,他变成了同事们都远远躲开的“麻烦制造者”,他的学术生涯也停滞不前了。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他试图重新捡起以前的老本行去撰写历史随笔的时候,评论区几乎全都被“造谣教授”这样充满愤怒的骂声所淹没。曾经那所谓的“权威光环”,如今就像是一个自己给自己戴上的道德枷锁,反而不断地反噬他自己。
近年来,他的名字只是在网络骂战中偶尔才会被提及,那个曾经舌战群儒、能言善辩的“名嘴”,如今只能在那一片网络空间里对着虚空挥舞着拳头,显得无比狼狈。这或许就是命运的一种隐喻吧,当他利用谣言去摧毁别人的时候,也就亲手给自己打造了一座名为“失信”的囚笼。
方静离开这个世界九年了,在今天的社交平台上,居然还能看到“她如果是清白的为什么要去台湾”这样恶毒的揣测。这些声音就像恶魔的低语,时刻提醒着我们,杀死方静的,并非仅仅是阿忆的那一篇博文,更是整个社会对于谣言的一种纵容态度。
当人们不经大脑,轻轻点击转发键的时候,可曾想过这或许就会成为压垮一个人的最后一根脆弱的稻草;当平台为了流量而默许诽谤这种不良行为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在为下一个可能会遭受同样命运的“方静”挖掘坟墓。
法律也许难以对旧案进行追究,但是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自有一杆衡量公义的秤。那个曾经躲在“学术自由”盾牌后面的造谣者,最终肯定会被钉在耻辱的柱子上;而方静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坚持完成的主持画面,将会永远成为刺破谎言的那束永恒星光。
就像方静在癌症晚期对友人所说的那样:“我不是逃兵,我会站着走到最后。”如今,当我们仰望着这片她曾经用自己的专业和热爱用心守护过的天空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让那句迟到的“对不起”,化作对网络暴力坚决说不的力量呢?毕竟,在这个世界上,谁都逃脱不了命运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