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1-23 15:36:3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一直都是一个有着深刻象征意义的动物。它代表着智慧、狡猾、神秘和力量等,令人既敬畏又惧怕,所以多敬而远之。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可谓包罗万象,被誉为“民间百科全书”,其中也巧妙地将蛇文化元素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小说情节当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和艺术效果。

《红楼梦》运用的成语典故中,多个与蛇有关。“龙蛇混杂”出现在第九回,贾宝玉义学读书,遇到许多旁系子弟,言道:“原来这学中虽都是本族人丁与些亲戚的子弟,俗语说的好:‘一龙生九种,九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下流人物在内。”说的是,即使是同一个家族,成员之间的性格和品行也会大相径庭。

“龙蛇混杂”典出《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皂帛难分,龙蛇混杂。”即好坏参半,优劣共存,形容事物复杂且难以区分,常用来比喻好人坏人混在一起,不易分辨。

“画蛇添足”出现在第七十八回,“贾政道:‘你只顾用这些,但这一句底下如何能转至武事?若再多说两句,岂不蛇足了?’宝玉道:‘如此,底下一句兜转煞住,想也使得。’”

“蛇足”亦作“虵足”,即为“画蛇添足”之典故,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的《战国策》:数人相约,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因添画足而失其酒。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后以“蛇足”比喻多余无用的事物。

第八十二回,宝玉下学回来,与黛玉谈起写八股文章发起牢骚:“我最厌这些道学话。更可笑的,是八股文章……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牛鬼蛇神”出自唐代杜牧《李贺集序》:“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泛指妖魔鬼怪,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

第八十九回回目为《人亡物在公子填词 蛇影杯弓颦卿绝粒》。其中写到黛玉“睡梦之中,常听见有人叫宝二奶奶的。一片疑心,竟成蛇影”。

“蛇影杯弓”,即“杯弓蛇影”,是由一则寓言故事演化而来的。这个典故最早见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怪神》:“以夏至日请主簿杜宣,赐酒。时北壁上有悬赤弩照于杯中,其形如蛇。宣畏恶之,然不敢不饮。”原义是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后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红楼梦》还提及一部昆曲剧目。第二十九回中写五月初一清虚观打醮,贾母与众人上楼看戏。“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

据《红楼梦辞典》载:“《白蛇记》,剧目名,演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另有红学研究者认为,《红楼梦》中的剧目《白蛇记》,并非贾珍所说“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而是作者故意让贾珍说错,以讽刺他才疏学浅、假装正经。其实《白蛇记》写的是成都书生刘汉卿救了一条白蛇,这条白蛇是龙王之子所变,它知恩图报,让刘汉卿衣锦还乡,一家团圆。该剧也名《鸾钗记》,是明末昆班艺人改明初郑国轩《刘汉卿白蛇记》而成的昆曲传统剧目,今存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孟夏抄本。

曹雪芹还把“蛇”字入诗,第五十回描写了入冬第一场大雪之后,贾宝玉与众姐妹于芦雪庵即兴赋诗的情节。众人一人一句,上下相连,赋有《芦雪庵争联即景诗》。其中薛宝琴与史湘云前后联诗曰:“伏象千峰凸,盘蛇一径遥。”即远处积雪的山峰像伏卧的白象,雪地的小路似盘曲的长蛇,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雪后山景的壮美和辽阔。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户力平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