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陈永贵病逝,追悼会规格争执不下,邓小平开口一句话确定规格

元珊看历史 2023-05-19 01:31:17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6年3月29日,在北京八宝山庄严肃穆的殡仪馆内,陈永贵同志遗体告别仪式正在举行。

此时华国锋同志正从大厅门外缓缓走入,他神情悲伤步履沉重。

华老缓步走到陈永贵同志的遗体前深深地三鞠躬,等他抬起头时早已经泪流满面。

陈永贵同志去世之前在北京某农场担任顾问,他去世后,关于他的追悼会规格饱受争议。最后邓小平同志拍板定论,就按照国家副总理的标准为他举行追悼会。

陈永贵同志的一生充满传奇,不但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还曾一度坐上国家副总理的位置。

作为一位地道的农民, 陈永贵如何实现自己人生的大起大落?

穷乡僻壤走出了一位带头人

解放初期,山西省太行山深处的大寨村贫穷到“不忍直视”。

这个所谓的村子,其实就是在虎头山的一个坡面零零散散聚集了几十户人家,当年全村的总人口也就二百来人。

因为地处山地,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所谓的土地也只不过是在石头旮旯缝隙里开辟出一块一块如碎布片片一样地沟。

这些零碎的土地加起来有4800多块,无论是从耕种、收割还是运输都非常不方便,而且因为水利条件不行,一亩地的产量不到一百斤,根本解决不了村民的温饱。

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大寨村人更是叫苦连天,很多人都被活活饿死,让这个本来人丁就不兴旺的村子更加萧条。后来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大寨村的命运,他就是陈永贵。

1914年,陈永贵出生了,他的老家是山西阳平县的一个贫穷山村。如果说贫穷有等级,那么陈永贵家穷的可以说是顶级了。

为了能生存下去,陈永贵的父亲把妻子和几个孩子都卖了,唯独留下长子跟着自己过着吃糠咽菜的生活。

陈永贵6岁那年,村里实在生活不下去了,陈父拉着年幼的陈永贵出去讨生活,最后辗转来到了大寨村安顿下来。

后来父亲因病去世,他被村里的一个老人收养长大。

解放后,大寨村进行了土地改革,陈永贵分到了土地和一些资产,当时村里实行耕种互助,陈永贵自然也加入其中。

年轻的陈永贵浑身有使不完的力气,他勤劳善良并且很有头脑,村支书看出他是一块可造之才,就开始有意培养他。

当年的互助组成员都是年轻力壮的人,村里那些老弱病残哪个组也不愿意要。有一次,陈永贵见到村民梁便良在路边哭泣,就上前询问情况。

16岁的小梁告诉他因为自己瘦弱没有一个互助组愿意要他,陈永贵听后不禁陷入沉思。

他这才想起村里确实有许多老人和半大小子,如果没人帮助那么这些人的日子会更加艰难。

他马上去找到支书贾进才,商量由自己专门成立一个互助组,这个互助组的成员就是没人愿意要的老弱妇孺,励志的“老少组”就这样成立了。

“老少组”成立后,为了能激发这些人的斗志,陈永贵掏心掏肺地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演讲。

他说老人是块宝,经验丰富,少年就像是初生牛犊,只要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听党的话跟党走,就不会走错路。

陈永贵的话让“老少组”的成员热血沸腾,他们感到身上充满了力量,再也不认为自己是无用之人了。

陈永贵在“老少组”中是唯一的壮劳力,几户人家老人占了四名,其他六名则是少年。

陈永贵充分做到了带头人的榜样,重活他总是抢着干,等粮食有了收成时,组员让他多拿点但陈永贵总是平均分配。

他的仗义与无私得到全体组员的尊重,他的好名声也引来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老少组”中。

因为大家齐心协力干劲十足,等到粮食收割后一算产量,他们的亩产量竟然达到了150斤,比那些“少壮组”的亩产量还高出30斤。

这样的结果让“老少组”成员的劲头更大了,原来自己并不是无用之人。

等到1949年,在陈永贵的带领下,他们的粮食亩产量又达到169斤,全村都哗然了,村民都纷纷跑来加入他的互助组,人数竟然占了全村总人数的百分之七十。

就这样,陈永贵的威信越来越高,见到这样的情形,原支书贾进才心服口服地把支书的位置让给了陈永贵。

这一年是1952年,从此在陈永贵的带领下大寨村开始名扬全国。

农业学大寨,大寨村成为全国典范

自从陈永贵当了支书后,他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能彻底改变大寨村贫穷落后的风貌,陈永贵是废寝忘食。

为了能提高粮食产量,他每天带领组员辛苦劳作,天干就担水浇田,天涝就开渠放水,在他的辛勤带领下,有一年村里有15户的农田居然达到了500斤的产量。

这个产量在当时可是了不得,因为这正好响应了毛主席的号召,当时毛主席对于粮食问题提出了“四五八”政策。

也就是按照土地和气候条件区分,黄河以北土地匮乏降雨稀少,因此亩产能达到400斤就是最好,黄河以南粮食能达到500斤为最好,而长江以南亩产则需要达到800斤。

而这一年,恰好大寨村的亩产达到了500斤,于是陈永贵就被邀请去省会太原参加了劳动模范代表大会。

参加了这次大会后,陈永贵深切体会了作为模范的荣誉感,那份骄傲和自豪感油然而生,让他心情激动久久不能平静。

他的干劲更足了,他暗暗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要让大寨村富裕起来。

怎样让粮食更加高产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大寨村的土地太零碎,大大影响劳作效率,陈永贵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要“化零为整”。

4800多块零碎土地想要合并太不容易,但陈永贵和村民心中充满了干劲,他们要用土把阻隔这些土地的沟壑填平,就像“愚公移山”一样。

为了完成这一壮举,大寨村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在村口的大柳树下,陈永贵和一众村民手捧饭碗蹲在地上,他们一边大口吃饭,一边举行会议。

等饭吃完了,会议也结束了,绝不浪费半点时间,村民在陈永贵慷慨激昂的话语中获得了力量,他们感觉美好的明天正在跟他们招手。

一个好的带头人,就像狼群中的头狼一样,他可以带领自己的族群在艰苦的环境中勇敢探索和生存,陈永贵就是这样的头狼。

初期工程就是改造白驼沟的沟渠,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白驼沟被造出五亩地,筑坝24条,从此后,这一代的十几亩地将会免于洪水的冲刷。

看着这些劳动成果,陈永贵和村民感概万千,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只要团结一心,大海也会被填平,为了纪念这一壮举,陈永贵把白驼沟改名为合作沟。

在大寨村成名的过程中,改造狼窝掌才是最浓重的一笔。当时的狼窝掌是一条长两公里宽十几米的沟渠,最深处可以达到200米。

这条沟渠在雨季经常引发洪水,对下游的土地和渠道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想要庄稼有个好收成,必须对狼窝掌进行改造。

但是这个改造任务太艰难了,狼窝掌顾名思义,它不但地势险恶,而且都是坚硬的石头,施工难度和危险性可想而知。

这一次,大寨村的村民没有无条件支持陈永贵,他们认为这是个不能完成的任务。见很多村民不支持,陈永贵就一家一户去动员。

他先是说服了村干部,然后再找村里的骨干力量进行讨论并说服他们,最后村民终于选择再一次相信陈永贵,狼窝掌的改造终于启航。

跟村民想法完全吻合,狼窝掌改造工程太艰巨了,施工难度甚至超过了他们的想象。前两次村民好不容易建起的土石坝都被洪水冲走,不得已又要继续填石垒土。

村民们苦恼极了,有的直接撂了挑子,陈永贵白天要在狼窝掌苦干,晚上还要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看到这样的村支书,那些罢工的村民也只好再回去接着干。

经过艰苦的劳作,终于在第三次狼窝掌改造成功了,不但能防止山洪暴发造成危害,他们还在狼窝掌里修建了三十多亩梯田 ,而且亩产量竟然高达四百斤。

有了耕地,还要解决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在陈永贵的鼓励和带动下,大寨村的妇女们纷纷站了出来,她们组成了一支“铁姑娘战斗队”,加入到耕种的大军中。

要知道,大寨村女人不下田的历史已经延续了上千年,陈永贵这一举动,大大提高了妇女的生产积极性,她们有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干劲比男人都足。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铁姑娘”郭凤莲,后来他和陈永贵一样名扬全国,成为新中国妇女的骄傲。

从农民到国家副总理,陈永贵就是一个传奇

陈永贵的事迹很快传到了上级领导那里,为了考察真伪,各级领导几次到大寨村考察,发现事实确凿后,纷纷发动各个村支书像陈永贵学习。

不久,陈永贵的大名就出现在各地报纸上,他成了山西的名人。

1963年,山西发生了特大洪水,许多村庄都灾情严重,大寨村也没能幸免,眼瞅着一年要忍饥挨饿,村民们眼巴巴希望陈永贵能去申请国家救助粮。

但要强的陈永贵没有去领取救助,他鼓励村民说:只要有人在什么都不怕,我们有手有脚,不要在这个时候给国家添乱。

他带领村民日夜打拼,很快修复了梯田,救活了秧苗,等到秋收时,大寨人民又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粮食的亩产一度高达七百斤,远超国家规定的四百斤。

这一年,不但大寨村的村民没有挨饿,还为国家上缴了足够的粮食,为全国人民做出了贡献。

这一次,陈永贵是彻底出名了,他的名字远达中央,1964年,他被邀请去人民大会堂做报告,他的事迹被电台循环播放,从次全国开展起轰轰烈烈的“学大寨”运动。

同年三月,毛主席也知道了陈永贵的事迹,他派人去大寨考察后得知,大寨村的粮食亩产量高达八百多斤,毛主席震惊了。

12月,周总理在人大会议上表彰了大寨人民的成就,在毛主席生日这天,他邀请陈永贵参加生日宴并且还亲切地与他会谈。

陈永贵激动不已,他告诉主席自己没有读书,只是在42岁的时候因为全国扫盲行动而认识几个字,主席不住点头,连声说:永贵好,永贵好。

1975年,陈永贵被提拨为国家副总理。他受宠若惊,自己一个农民怎么能担此大任,但在周总理的鼓励下,他还是安心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工作。

已经成为中央领导人的陈永贵不忘初心,他依然是一身农民装扮,头上永远包着象征农民身份的白头巾,他拒绝副总理津贴,经常到全国农村考察工作,为他们做出正确的指点。

1980年,因为历史原因,陈永贵辞去了副总理的职务,被安排到北京一个农场做顾问。在农场工作的他好像又回到了自己热爱的大寨村,那段时光也成了他最开心的时光。

1986年3月26日,72岁的陈永贵因癌症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

他去世后,关于他追悼会的规格饱受争议,最后邓小平同志亲自拍板按照国家副总理的规格为陈永贵举办葬礼。

追悼会这天,华国锋老人亲自到场送别,这位传奇的农民一生落下了华丽的帷幕,他的骨灰被撒到大寨村的土地,他终于回到他一生热爱的地方。

结语:

陈永贵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从一个地道的农民一路走到了副总理的位置,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他大公无私,严于律己,为了能改变大寨村落后的面貌可以说是呕心沥血,作为一名村干部,他是实实在在为村民办实事。

在他登上人生的巅峰时,也不忘初心不骄不躁,依然为了全国的农民奔波劳累,陈永贵把一生献给了党和国家,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0 阅读:120
元珊看历史

元珊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