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县,是现在陕西省咸阳市最西边的县,武功作为地名,从何而来?《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曰:“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周书》道:“武王灭商,大告成功”。这便是武功这个地名的来历,后人认为:文武之功,莫大于克商。因此,以周人境内最高、最秀杰的大山来比喻文武克商之功,于是太白山就有了武功山的名字(江西也有个武功山),石头河也叫武功河。武功县的辖域历史上几经变迁,以前眉县也曾属于武功,而现在所说武功县,就指渭河以北区域,东临兴平,西接扶风,北连乾县。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以前的武功县城就在现在的武功镇,在1961年,因考虑交通问题将县城改到普集镇,所以造成武功县城和武功镇共用一个名字的现象。
武功镇,虽然叫“镇”,但是境内历史文化遗迹非常之多,“山川孕灵,笃生圣贤,人尚礼让,习好农耕。”武功镇最有名最早的历史渊源就是教稼台遗址,传说是公元前4000多年前,周人的祖先后稷教稼的地方。现在的教稼台遗址,没有什么历史遗存,但是进去看看,也能感受下早期的农耕文化是如何开创的。
报本寺塔,是武功镇的标志性建筑。报本寺乃唐高祖别宅,在城北门外。唐高祖李渊任隋朝岐州刺史时,置家于此地。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别宅。后来李世民继位,旧地重游,对众臣说:"朕生于此,今母永违,育我之德不可不报。"遂将城南的庆善宫改名为"慈德寺",将城北的旧宅命名为"报本寺"。宋仁宗宝元二年在寺内建塔,名报本寺塔。
武功城隍庙,西辅稷山,南临漆水。各地都有城隍庙,但武功镇这个城隍庙不一般。因武功镇是李世民的出生地,所以武功城隍神是全国唯一被唐太宗李世民敕封为"辅德王"的神灵,头戴王帽,因而武功城隍庙也被称为都城隍府,其地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 。武功城隍庙始建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唐朝扩建、宋元重建,目前的城隍庙建筑是明万历年重修,所以具有明代建筑风格。
武功关帝庙,武功镇南关小华山之下,"老爷庙",始建于宋代,现存建筑主体为明清风格。民国时为驻军地,上世纪五十年代为武功供销社占用,建筑毁损严重,2005年开始大规模修缮至现貌。山门上"关帝财神庙"的匾额出自"马背书法家"舒同的手笔,庙内"武圣殿"和"财神殿"两块匾额启功老先生所题。
姜嫄水乡是以上古人物姜嫄文化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山水旅游景点,姜嫄是上古时期历史人物,帝喾元妃,后稷之母。距离姜嫄水乡不远是苏武纪念馆,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上周日路过武功镇,去了一个之前一直没去的以为的小众景点,叫小华山平安庙,小华山平安庙就在关帝庙后门塬上,关帝庙西边有山门牌坊,十几个明清建筑依塬而建,回廊天桥相连,机构上非常精巧。查阅资料,这个平安庙曾名“葆贞庵”,据县志记载,此处为宋代理学家张载讲学之“绿野亭”遗址,又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圣母姜嫄墓“飞凤穴”位于其山之巅而闻名于关中大地。小华山平安庙里供奉着道教的几乎所有神仙,玉皇殿、三清殿、老君殿、斗母宫、老母殿、文昌殿、祖师殿,还有姜嫄圣母、后稷、地母诸神,壁画虽是新作,但尺寸很大、工艺考究,参观之后,感觉非常不错,推荐大家一定要去看看,一个小华山,涵盖了道教的非常多的内容,如果对道教文化感兴趣,可以提前做些功课,去把小华山平安庙里供奉的神像逐个过一遍,那基本上就能把道教的神仙及其相互关系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了。我们去小华山的时候是下午三点多,因为这个是计划外景点,所以就有些走马观花,即便是走马观花,也算把庙里的大小殿宇和洞窟挨个过了一遍,也花了也一个小时,所以要是真用心去看、去了解、去记录,半天时间是需要的,但绝对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