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7日,美国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莱维特在记者会上公开表示"不会归还自由女神像",并对法国政客喊话:"正是因为美国,法国人现在才不需要说德语。"这番涉及二战历史的争议性言论,迅速点燃了两国舆论战火。

2025年3月15日,法国欧洲议会议员拉斐尔·格鲁克斯曼在巴黎政治集会上提出:"自由女神像是法国赠予美国的礼物,但现在的美国已背离其象征的价值观,应当归还。"现场1500名支持者报以热烈掌声,法国《费加罗报》次日头版报道了该提议。
自由女神像的历史可追溯至1876年,法国为纪念美国独立100周年,耗时10年打造了这座高46米、重225吨的铜像。雕像主体由法国负责建造,基座则由美国承担,1886年10月28日在纽约港揭幕时,时任总统克利夫兰亲自出席典礼。据法国文化部档案记载,建造期间法国181个市镇的市民参与捐款,总耗资折合现今约1.2亿欧元。

美方对归还要求的反应异常激烈。莱维特在回应中强调:"二战期间美国为解放法国付出巨大牺牲,法国人应当铭记历史。"这段发言显然指向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役,据统计,该战役中美军伤亡达2.9万人。法国《世界报》随即发文指出,英联邦部队在战役中实际承担了更重伤亡,美方选择性强调自身贡献有失公允。
现实矛盾远不止历史争议。2025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对欧盟加征20%关税,直接影响法国奶酪、红酒等支柱产业。法国经济部数据显示,乳制品行业35%出口依赖美国市场,新关税可能导致50家奶酪工厂关闭。法国总统马克龙公开批评:"这种单边主义与自由女神像基座铭文精神背道而驰。"基座铭文原句为"将你疲惫、贫困的众生交给我",出自犹太裔诗人爱玛·拉扎勒斯1883年诗作。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国际赠与文物不可撤销。希腊追讨帕特农神庙雕塑、埃及要求归还罗塞塔石碑均告失败。但法国仍有多位议员联署提案,建议通过外交途径协商。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2024年报告显示,自由女神像每年接待游客43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6500万美元。
这场争端背后是更深层的价值观分歧。2025年3月民调显示,72%法国民众认为美国"不再代表自由民主",该比例较2020年上升27个百分点。而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同期调查表明,58%美国民众支持政府强硬回应法国诉求。大西洋两岸的认知鸿沟正在扩大,自由女神像从友谊象征变为矛盾焦点。

设计细节的争议同样耐人寻味。雕像左手握着的《独立宣言》标注日期"1776年7月4日",右手高举的火炬长12米,内部结构由埃菲尔铁塔设计师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1885年施工期间,工人曾在铜制裙摆内发现印有殖民越南报道的旧报纸,与雕像宣扬的自由理念形成微妙反差。
目前,法国外交部尚未正式提出归还要求,但已宣布将重新评估两国文化遗产合作协议。美方则加强自由岛安保,每日增派30名国民警卫队巡逻。纽约港务局数据显示,自3月18日以来,前往自由女神像的游船预订量逆势增长40%,不少游客表示"想见证可能消失的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