鸵鸟养殖中的夜间巡查要点
在养殖的世界里,鸵鸟养殖是一项比较特别的养殖项目。鸵鸟啊,这可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呢,成年鸵鸟身高能达到两米多高,体重能达到一百多公斤,它的腿又长又有力,跑起来速度还不慢,短距离冲刺能超过70千米每小时。鸵鸟的全身都是宝,鸵鸟肉富含蛋白质,而且脂肪含量比较低,是健康的肉类来源;鸵鸟羽毛柔软又有光泽,在工艺品和装饰品行业很受欢迎;鸵鸟皮坚韧又透气,是制作高档皮鞋、皮包等皮具的优质材料。
在南方的广东地区,有位老李,他想尝试鸵鸟养殖。广东的地形大部分是丘陵和平原,气候比较湿热。老李一开始信心满满,但是真正开始养殖的时候才发现问题不少。鸵鸟养殖在这么个地方,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温度控制。南方湿热,夏天的时候温度经常能达到三十多度,鸵鸟在这样的环境下容易中暑。老李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有一回夏天,就有几只鸵鸟出现了精神萎靡的情况,他赶紧到处找办法降温。后来他在养殖场周围种了几排鸡蛋花树,鸡蛋花树在广东很常见,这种树不仅开花好看,而且它能起到一定的遮阳作用。到了晚上,湿热的情况也没缓解多少,老李晚上巡查鸵鸟的时候就很头疼,普通的照明看不到细节,鸵鸟要是有啥异常情况很难及时发现。
在鸵鸟养殖场里,夜间巡查可是个重要环节。咱们先说说这个夜间巡查为啥这么重要呢。鸵鸟是群居动物,有时候一只鸵鸟要是生病或者受了伤,在群体里可能会被其他鸵鸟欺负,要是不及时发现,这只鸵鸟的情况就会越来越糟。而且夜晚的环境比较复杂,可能会有一些意外情况发生,比如说有小动物闯进养殖场伤害鸵鸟。老李就吃过这个亏,有一次一条蛇溜进了养殖场,差点把一只小鸵鸟咬死,幸好那时候他晚上偶尔也去查看,及时发现了才没酿成大祸。
那夜间巡查的时候要注意啥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记录,就像要有专门的夜间巡查记录表。这个记录表可不仅仅是随便记记就行,里面要把各种细节都记录清楚。比如说巡查的时间,是晚上8点还是9点,又或者是10点。还有巡查的人是谁,这样以后如果出了问题也知道找谁负责。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鸵鸟的状态要记录好。
这里提到一个很细致的做法,就是对异常行为要标红记。比如说,某只鸵鸟晚上突然不爱活动,总是待在角落里,或者它走路的姿势跟平常不一样,像瘸腿似的,那这肯定是异常行为。如果在白天可能比较容易发现,但是晚上光线不好就不容易察觉。这时候如果记录表上做了明显的红色标记,在之后分析鸵鸟状态的时候就很容易找到关键信息。老李后来就专门做了这样一个记录表,每次夜间巡查都认真填写,慢慢地他也积累了不少经验。
这时候我们再说说植物的事儿,植物和养殖其实也有很多关联。比如说在养殖场周围种植一些绿植,不仅能美化环境,还可能对鸵鸟有影响。像薄荷这种植物,它的气味比较清凉,有一些驱虫的作用。如果养殖场周围种一些薄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蚊虫对鸵鸟的骚扰。
再看看薄荷和另外几种绿植的对比。薄荷是唇形科植物,它比较喜阳,在南方的很多地方都能长得很好。还有一种叫迷迭香的植物,它也是唇形科的,不过迷迭香比较耐旱,它的气味更浓烈一些,驱虫效果也不错。比如在北方比较干燥的地方,如果有鸵鸟养殖场,迷迭香可能会比薄荷更适合,因为北方水分蒸发快,迷迭香更能适应。还有一种冷门的绿植叫鼠尾草,鼠尾草有不同的品种,有的品种在北方能长得很好,它的花朵颜色很丰富。
然后咱们再回到鸵鸟养殖和夜间巡查的话题。在北方的辽宁地区,有一位老孙,他也是搞鸵鸟养殖的。辽宁的地形多样,有平原也有山地,气候干冷。老孙说在北方养殖鸵鸟,冬季的防寒是关键。他给鸵鸟棚做了很厚的保暖设施,用的材料有干草还有一些保温棉。在夜间巡查的时候,他除了关注鸵鸟的状态,还会查看棚舍有没有漏风的地方。有一次晚上巡查,他发现一个通风口的棉帘有点脱落,要是不及时发现,那这个晚上温度降下来,鸵鸟很可能就会被冻着。
老孙在夜间巡查的时候,他除了自己看,还会带着手电筒。这里就说到一个很有用的东西,就是红外手电配红光。普通的白光手电在夜间照明虽然亮,但是很容易惊扰到鸵鸟。鸵鸟胆子比较小,突然被强光一照可能会到处乱跑,甚至发生碰撞受伤的情况。而红外手电配红光就不太一样了,在黑暗中它发出来的是比较柔和的红光,鸵鸟对这种红光的警惕性比较小。老孙自从开始用这种红外手电,夜间巡查的时候就顺利多了。他发现有一只鸵鸟,夜晚的眼睛看起来有点发红,用红光一照,他发现这只鸵鸟有点打喷嚏,他赶紧把这只鸵鸟单独隔离起来,给它喂了点药,这才避免了一场可能的疫病传播。
从这两位养殖户的例子来看,鸵鸟养殖在不同地区的夜间巡查都有不同的重点。无论是南方的湿热还是北方的干冷,都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养殖的策略。老李在广东,他要重点解决湿热的问题,还要注意夜晚小动物对鸵鸟的伤害;老孙在辽宁,他要重点防寒,还有夜间惊扰鸵鸟的问题。
在鸵鸟养殖场里,鸵鸟的数量也不同。有些是小型的鸵鸟养殖场,可能只有几十只鸵鸟,像老李的就是。这种小型养殖场相对来说在夜晚巡查的时候就比较容易,虽然工作量也不小,但是可以做到比较细致的检查。而像老孙那种稍大一点的养殖场,有几百只鸵鸟,夜间巡查就更要讲究方法了。要是对每只鸵鸟都进行逐一细致的检查,那花费的时间太多了,而且鸵鸟也很容易被惊扰。所以一般会划分区域进行巡查,每个区域大概了解鸵鸟的总体状态,如果有明显的异常再重点检查。
再看养殖的时间长短对夜间巡查的影响。在鸵鸟养殖的前期,比如刚引进鸵鸟的一两个月内,这个时候鸵鸟可能还在适应新环境,它们的状态比较不稳定。夜间巡查就需要更频繁,可能每天都要多次巡查。像老李刚开始的时候,刚开始的一两个月,他几乎每天都要巡查三次,早上一次、中午一次、晚上一次。随着时间的推移,鸵鸟适应了新环境,状态稳定了,巡查的频率可以适当降低。比如说到了养殖三个月之后,可以每天巡查两次,早上和晚上。
从时间维度来看,鸵鸟养殖3年以上的老养殖户,他们夜间巡查的重点又会不一样。这个时候鸵鸟可能面临更多的健康老化问题。比如说有一些老年鸵鸟,关节可能会出现问题,在夜间巡查的时候就要关注它们行走是否困难,有没有跛行的情况。而且在老养殖场,鸵鸟的种群结构也比较复杂,有的鸵鸟年龄大,有的鸵鸟年龄小,夜间巡查的时候要防止年轻鸵鸟欺负老年鸵鸟,也要关注老年鸵鸟在群体中的地位变化对它状态的影响。
对于鸵鸟养殖新手来说,这夜间巡查还真的不容易上手。有一位网友就分享了他的经历,他说自己刚开始搞鸵鸟养殖的时候,以为白天看着没啥问题,晚上就不会出啥事了。结果有一次,他的鸵鸟晚上误食了一种有毒的植物,差点全军覆没。从那以后,他就知道了夜间巡查的重要性。
在鸵鸟养殖场里,鸵鸟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就像在一个群体里,总会有几只鸵鸟比较强势,它们会占据比较好的休息位置或者食物获取的位置。如果是新引进的鸵鸟,可能会受到这种排挤。晚上巡查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现新引进的鸵鸟独自躲在角落,这种情况就要及时调整鸵鸟的群体结构。
还有鸵鸟养殖场的地形也有讲究。如果在有坡地的地方养殖鸵鸟,那夜间巡查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防止鸵鸟在下坡的时候摔倒受伤。因为有坡地的话,鸵鸟在夜间活动可能会不小心滑倒。曾经有个养殖场就在这样的地形上养殖鸵鸟,有个晚上,一只鸵鸟在下坡的时候滑了一跤,摔伤了腿,虽然没有致命,但是影响了它的生长和生产。
从30天的短期养殖角度来说,鸵鸟在这30天内主要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夜间巡查的重点就是观察鸵鸟有没有应激反应,有没有被其他动物骚扰。比如有养殖户在这30天内发现晚上有野兔跑到鸵鸟圈附近,差点钻进鸵鸟窝,还好夜间巡查及时发现了。
2个月的鸵鸟,可能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社交关系,在夜间巡查的时候就要关注鸵鸟群体内部的互动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1年的时候,鸵鸟的生长速度加快,营养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夜间巡查的时候除了关注它的健康状态,还要留意它的采食情况有没有异常,因为采食情况可能会影响它的生长速度。
3年的鸵鸟,如果要进行繁殖,那夜间巡查就要关注处于繁殖期的鸵鸟的行为和状态。比如说公鸵鸟在求偶的时候可能会比较激动,要是在夜间观察不到,就可能会影响到繁殖计划。
那我们不禁要问,在不同的鸵鸟养殖模式下,比如家养、大型养殖场养殖、散养,夜间巡查又有怎样不同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呢?这是值得每一个养鸵鸟的人去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