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马超强强联手,为什么会被“小字辈”曹休所败?

有范又有料本人 2025-02-07 13:52:38

218年,刘备派遣张飞、马超、吴兰进入武都,屯下辨。

曹操大惊,派曹洪、曹真、曹休率军来战。

曹洪辈分大、资历老、级别高,自然是主将。

不过,曹操却把希望寄托在年轻的曹休身上!

曹洪资历遥遥领先,自然是主将。不过,曹操却把希望寄托“小字辈”曹休(曹洪是曹操的族弟;曹休是曹操的族子)身上。

出征前,曹操拉着曹休的手说:你虽然只是参军,但这支队伍的主帅实际上是你!

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曹洪得知此令,干脆把军中事务都交给了曹休,自己做了“甩手主帅”。

咱们知道,当时,张飞、马超都是成名已久,经验丰富的名将。

张飞早有“万人敌”的名号。三年前,在宕渠,张飞率军大败“五子良将”之一的张郃。

马超则更是曾直接与曹操交手,威震西凉,更是让曹操发出了“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的感叹。

如果曹操派夏侯惇、曹仁、张辽、于禁之类的名将来,可能和张飞、马超还“对等”。

曹休?谁呀!

然而,就是这个曹休,却实际指挥曹军,挫败了张飞、马超。

能大败张郃的张飞,能让曹操忌惮的马超,难道还不如个曹休吗?

这是怎么回事呢?

刘备的计划

218年,刘备让张飞、马超、吴兰进屯下辨,进入武都。

不过,刘备此举的真正目标不是武都,而是汉中。

前一年,217年,刘备已经采纳了法正的建议,决心夺取汉中。

正如法正所言,曹操夺取汉中后没有继续攻西川,而是留夏侯渊、张郃坐镇,不是实力、智力不够,不过是“内有忧逼”的原因。所以,刘备是利用这样的时间窗口,利用局部优势,夺取汉中。

就局部而言,刘备军对付夏侯渊、张郃的汉中曹军,有局部优势。

就全局而言,曹操的实力又远在刘备之上!

所以,刘备夺汉中,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断绝内外”,阻止曹操的援军进入汉中。

以汉中与外界的地形,西面秦岭的几条通道,路狭而险;唯东面武都道相对好走。

几年前,曹操攻张鲁,就是从这个方向进入汉中的;几年后,诸葛亮北伐,也优选该方向。

因此,“断绝内外”,关键就是要阻止曹军由武都方向进出汉中!

所以,张飞、马超来到武都,不是为了直接夺取武都,更不是要在武都盆地与曹军一决雌雄,而是为了封锁曹军进出武都的通道,以配合汉中战场“断绝内外”、“关门打狗”。

下辨,最优目标

而下辨,又是执行此计划的最优据点,甚至是可能使该计划进一步“升级”的关键据点。

1、必经之地。

从武都方向,无论走哪条道进入汉中,下辨,都是必经之地。守住下辨,则能彻底完成封锁任务。

2、经济重地。

当时,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进入武都的通道都不方便。

所以,在武都进行军事行动,关键问题不是人,而是粮。

下辨一带是当时武都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一年前,216年,夏侯渊“还击武都氐羌下辨,收氐谷十余万斛”。

所以,如果控制住下辨,就可以在武都的竞争中,获取经济优势,获得持久的能力。

3、扩军之地。

更重要的是:附近的武都氐,与马超关系紧密,与曹操有血海深仇。

马超在当地素得羌、氐人心。当初,马超逃离张鲁后,是先在武都氐避了一段时间才去投刘备的。

3年前,曹操攻张鲁,武都氐阻塞通道。最后,曹军击败武都氐,并进行了屠杀。因此,双方有血海深仇。

果然,马超进军下辨期间,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马超,投靠了刘备。

如果刘备军在下辨站稳脚跟,获得充分时间号召,必然能得到更多的氐羌参与。

显然,如果刘备军在下辨长期驻扎,站稳脚跟,不但能封锁曹军支援汉中最重要的通道,而且,可以获取充分的经济资源和兵源,为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后来,汉中之战结束后,曹操就表示,他最担心的,就是武都氐响应刘备,进犯关中。因此,曹操主动将武都氐迁徙走。

而如果刘备当时在下辨站稳脚跟,那么,曹操将不可能还能迁徙武都氐,而曹操最担心的事情,将很可能变成现实!

因此,刘备以让张飞、马超率军进屯下辨,作为整个汉中之战的第一步,无疑是一步高明的棋!

曹操的反应速度,使形势逆转

刘备这步棋的另一个高明之处是:这步棋具备一定的隐蔽性。

首先,与合肥、襄阳、汉中不同,对于坐拥整个北方的曹操来说,下辨毕竟不是一个特别显眼的地方。

其次,当时,下辨属于坐镇汉中的征西将军夏侯渊的统属范围。

所以,刘备在此用兵,不容易过早引起曹操的关注。

何况,正如法正所料,此时的曹操,“内有忧逼”,武都偏远,曹操即便关注到了,要发兵立刻来战,按理也不会太快!

因此,只要曹操反应稍有迟疑,张飞、马超的军队充分集结,又获取周边武都氐的支持,刘备军就可以在下辨站稳脚跟,从而牢牢占据主动!

但是,曹操的反应却是极为迅速的!

后来刘备打汉中,曹操一拖再拖,姗姗来迟;但这次张飞进屯下辨,曹操却迅速做出了反应!

而且,曹操的反应不但快,而且狠!

曹操派曹洪、曹真、曹休率军前来作战!

曹真、曹休,皆是虎豹骑的将领。虎豹骑,“皆天下骁锐,或从百人将补之”,是曹军精锐中的精锐。过去,虎豹骑主要是宿卫曹操,或者承担至关重要的战略任务(如白狼山战乌桓;长坂追刘备)。

曹操派虎豹骑参与行动,说明:曹操已经将争夺下辨,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目标!

曹军的规模不详,但机动性显然是很强的,因此,迅速就抵达了武都前线!

而此时,刘备军在下辨并没有站稳脚根!

张飞、马超的军队尚未完全集结在下辨,而马超除策动了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外,也还来不及进一步策动羌氐。

可以说,曹操迅速反应,曹军迅速行动,而原本占据先手的刘备军尚未完成集结,形势瞬间逆转了!

张飞的企图

得知曹军靠近,刘备立刻下令:张飞率军屯于固山!

刘备、张飞做出这个部署,是有其深意的。

首先,张飞、马超如果此时在下辨直接与曹军交战,毫无胜算!

下辨,在成微盆地,利于骑兵作战。

张飞所部,原是在阆中的,主要是山地作战部队;马超其实原本没有什么部队,主要是新策动的武都氐人,尚未形成战斗力。

而对面的曹军,至少拥有天下最精锐的骑兵——虎豹骑。

因此,如果让张飞在下辨与之决战,毫无胜算!

张飞移屯固山,借助山地,争取吸引曹军在山地作战,实在不行,还可机动,或继续封锁沮道,或撤回驻地,进退都有空间,至少能够保存有生力量。

而另一方面,张飞也确实有机会把曹军“吸”到固山方向。

固山,在今成县北,在下辨的东北方向。这里不是曹军进攻下辨的必经之地,但是,却在曹军进军路线的侧翼。

如果曹军不顾及张飞,直接攻打下辨,则其后路很可能被张飞切断,到时候陷入腹背受敌的态势。

如果曹军先攻张飞,则张飞据山与之周旋,既使曹军骑兵不能发挥优势,又为下辨的防护、集结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所以,张飞驻固山,大声扬言自己准备袭曹军后路,就是企图利用自己的威名,加大曹军的担忧,诱使曹军先打固山,为下辨争取时间。

曹休的明辨

张飞的部署,确实很吓人。

毕竟,3年前,张飞搞张郃的后路,送给张郃一个全军覆灭,张郃只有带着少许随从弃马翻山逃走!

曹洪、曹休、曹真,你们自比你们的“国之名将”张郃如何?敢不敢试一试?

因此,曹洪等人确实犹豫了,对是否要继续进军,先进军何处等问题产生了犹豫!

不过,年轻的曹休倒是看出了问题的关键:张飞要是真想包抄我们的后路,袭我们的粮道,应当隐蔽行动,暗中设伏!如今大喊大叫的,生怕我们不知道,显然是在虚张声势呀!显然是他“不能而示之以能”呀!

同时,此时,刘备军在下辨尚未完成集结,应当趁此机会,立刻发起进攻!只要拿下下辨,张飞就得乖乖退走!

不要理张飞,我们直攻下辨!

于是,曹军立刻发动进攻,在下辨一战击败吴兰,拿下下辨!

果然,张飞、马超只好退走!

张飞、马超继续封锁沮道,完成最低任务

不过,尽管如此,张飞、马超,仍然完成了自己的基本任务:封锁沮道。

三月,张飞、马超走汉中···——《三国志.武帝纪》

史载,张飞、马超并没有退回原驻地,而是“走汉中”。

我们知道,武都道进入汉中,必经阳平关,而阳平关在整个汉中之战期间,一直为曹军所占据,直到曹操败出汉中,才最终放弃阳平关。

所以,张飞、马超“走汉中”,却并没有进入汉中主战场,而是继续封锁沮道,封锁外部曹军由此进入汉中的通道。

实际上,这一行动,为刘备赢得汉中之战创造了极佳的条件!

前面说到:由武都道进入汉中,是当时曹军的最佳通道,也是曹操上次进入汉中的通道。

由于沮道一直被张飞、马超封锁,因此,早早来到长安的曹操迟迟无法率军进入汉中,最后,曹操被迫改走褒斜道。

褒斜道沿途多为悬空架设的木制栈道,险要而易遭刘备伏击。曹操只有派先头部队扼守沿途险要,然后才率大军进临汉中。

而且,由于粮运困难,曹操大军进入汉中后,也不能久留,在相持2个月后,就被迫撤出了汉中。

因此,张飞、马超,虽然在下辨没有得手,但是,仍然完成了“断绝内外”的战略任务,算是实现了此次军事行动的基本目标。

高手对决下的平手

前面聊了这么多,这次曹休与马超、张飞之间的胜负,咱们可以总结一番了。

1、平手。

下辨之战,虽战于武都,但实际上是汉中之战的一部分。

无论曹操还是刘备,其着眼点都在汉中。

对刘备来说,如果汉中不能拿到,取武都意义不大,即便拿下也是守不住的。

对曹操来说,如果汉中守不住,单纯守住武都意义也不大。事实上,汉中之战后,曹操自己对武都也是半放弃的态度。

所以,张飞、马超,屯于下辨,用兵于武都,但其任务是为汉中战场“断绝内外”。

虽然吴兰败于下辨,但张飞、马超并没有伤元气,保存了有生力量,并完成了封锁曹军进入汉中的最佳通道,完成了其主要战役任务。

既保存了有生力量,又完成了主要战役任务,张飞、马超,显然不是失败的一方。

而对曹操来说,把虎豹骑派过来,其用意显然不只是为了下辨,而是为打通进入汉中最佳通道开路。

显然,曹操虽然在下辨取胜,但打通进入汉中通道的战役企图并没有实现,难言胜利。

不过,打下下辨,斩杀吴兰,破坏了马超联合当地羌氐的企图,对刘备也确实造成了一定的打击,此战的意义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毕竟,如果没有拿下下辨,放任马超联合羌氐,那么,以马超在羌氐的号召力,刘备在西北的实力将大幅增加,既可能再次“卷土凉州”,也可能使曹操后来担心的“刘备联合武都氐一起进犯关中”将成为现实。

所以,此战,双方都实现了部分有战略意义的战役企图,但又都没有实现全部战役企图。

总体而言,这是一次平手。

2、曹操的及时部署,是曹军扭转局势的关键。

此战,曹操展现出的战略敏锐,令人惊奇。

刘备的原企图,是抢先手,经营下辨,并以下辨为基地,实现对武都进出汉中通道的封锁以及对当地羌、氐的联合。

下辨距刘备的地盘近而距离曹操地盘远,刘备又占先手,本是机会实现此目标的,而且,刘备的运作并没有什么失误。

但是,“内有忧逼”的曹操,迅速做出反应,为了抢时间,直接把自己压箱底的“虎豹骑”派出去,争分夺秒,迅速逼近。

如此,当远道而来的曹军抵达战场时,下辨的刘备军仍然没有完成集结,曹军因此逆转了形势。

3、刘备的清醒头脑,使刘备军在战略上处于进退自如的境地,摆脱战略被动。

得知曹军逼近后,刘备立刻让张飞由下辨移屯于固山。

此时,如果刘备军继续集中于下辨,与曹军骑兵在武都盆地决战,将处于绝对不利的状况。

让张飞移于固山,是刘备的妙棋(或许是“法正所教”)。

固山,在曹军进攻下辨的侧翼。

张飞驻于此,可以形成威胁曹军进军通道侧后,袭其粮道的态势。

只是因为张飞兵力不足,所以,才只能做疑兵,否则,确实具备抄曹军后路的能力。(张飞本在阆中时有万余精兵,此时连袭曹军粮道都无力实现,进一步说明当时张飞部未完成充分集结。)

如果曹军中了张飞虚张声势之计,先攻固山,则张飞可以凭山险迟滞曹军,为下辨兵力集结和防卫完善创造条件。

如果曹军不中张飞虚张声势之计,先取下辨,张飞则可以率领主要野战力量再实施机动,避免在盆地与曹军骑兵决战的不利态势,进退自如。

如此,张飞摆脱了战略被动。

3、曹休的明辨和自信,破坏了张飞的如意算盘。

曹休的冷静分析,识破了张飞的企图,置张飞于不顾,直攻下辨,并取得胜利。

如此,张飞以疑兵迟滞曹军的企图被粉碎,下辨丢失,刘备原经营下辨的计划破产,而马超对附近羌氐的联合、动员被迫告一段落。

识破张飞虚张声势之计是本事,而能“放胆”把张飞这种威名将领“留在”侧后不顾大胆前进,更体现了曹休的胆魄和自信!

4、张飞的坚韧,使他们完成了基本战役企图。

其后,张飞、马超“走汉中”,继续封锁曹军由武都进入汉中的通道。

这件事看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下辨既失,阳平关又未得,此时,张飞、马超是无法从后方获得补给的。

而其所活动的区域,虽然利于阻击,但是,附近多为山谷,就地获取粮食等物资十分困难。

这种情况下,张飞、马超仍然能坚持封锁沮道,其所展现的坚韧是惊人的!

总体来看,此次交手,双方算是打了一个平手。

不过,曹操的战略敏锐、曹休的明辨胆魄、张飞的坚韧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论军事,则胜负是唯一重要的事情。

聊历史,则是非成败转头空,不过过眼云烟。

唯有历史人物所展现的智慧、品格,是最精彩,最有意义的!

下辨之战,彩!

0 阅读:13
有范又有料本人

有范又有料本人

有范又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