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的教育生涯中,我见证了太多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欢喜与忧愁。
最近,关于几所985高校传统优势专业遭遇"寒冬"的讨论引发了我的深度思考。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高等教育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我想结合亲身经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记得去年夏天,一位在重点高中任教的老朋友找到我,说他们班上之前有个尖子生小张,高考成绩超出一本线近百分。
按理说应该是十分令人欣喜的成绩,但小张却犯了难。
在他的分数段,能上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这个专业曾经是很多考生心中的梦想,但现在小张和家人却显得十分犹豫。
这让我不禁想起当年,土木工程专业还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考生们挤破头都想报考。
时过境迁,我见证了专业选择标准的巨大转变。
当下的考生和家长越来越注重专业的发展前景,不再一味追求学校的品牌效应。
就拿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来说,这个在世界学科排名中名列前茅的王牌专业,近年来录取分数却出现了明显下滑。
深层次来看,这种变化折射出了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的房地产和基建行业增速放缓,一些传统工科专业的就业前景确实不如从前。
但我想说的是,专业冷热的更迭是一个常态,重要的是要具备战略性思维。
以东南大学的建筑学专业为例,虽然传统建筑业遇到了一些挑战,但随着绿色建筑、智能建筑的兴起,这个专业正在经历着转型升级。
那些能够将传统专业知识与新技术、新理念结合的学生,依然能够找到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经常告诉学生和家长,选择专业不能单纯追逐眼前的热度,而要着眼于长远发展。
我见过太多因为专业冷热变化而惶恐的学生,也见过许多在所谓"冷门专业"中闯出一片天地的毕业生。
关键在于要深入了解专业的内涵,判断其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及自身的兴趣和能力是否匹配。
在当前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任何专业都可能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关键是要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韧性。
那些表面上看似"悲催"的专业,往往蕴含着新的机遇。
重要的是要以开放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专业选择,而不是被一时的冷热所困扰。
当下的教育选择值得我们深思,但更应该保持理性和远见。
每一个专业都是一把钥匙,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用它来开启未来的大门。
选择专业如同选择人生道路,与其追逐所谓的热门,不如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声明: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