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辣目洋子改回原名李嘉琦时,个人还没有意识到这是硬性要求,误以为是其主动为之。直至汪海林发文称:
“杨颖不能再署名angelababy,辣目洋子也必须叫个中国名,是广电总局的要求,叫外文名或近似外文名的艺名,将不被允许。”
对此可能有人会表示不理解,广电总局管天管地,怎么还管人家叫什么名字?
关于这件事,个人思忖了一番,认为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1.杜绝崇洋媚外
在生活中,总会发现有一些人习惯于别人用英文名字称呼自己,似乎这样可以凸显自身的高大上,这就典型的崇洋媚外。
实话实说,本人小时候也特别想有一个英文名字,至于这种想法从何而来,显而易见是受到了港剧的影响。在港剧里,虽然每个角色都有中文名字,但日常生活中仍然会以英文名字相互称呼。加之当时的香港是“亚洲四小龙”之一,人均经济水平优于大陆,致使不少人对其心向往之,自然而然觉着香港什么都好,包括拥有英文名字也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大陆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大家早已不再羡慕香港的生活了。在娱乐产业方面,大陆更是对香港形成了碾压之势,大批香港艺人不得不北上讨生活。尽管这是大势所趋,但总有一些人要反潮流而行,始终觉着外国的月亮就是国内的月亮圆。
客观而言,类似的风气在娱乐圈其实屡见不鲜,比如说哈韩、哈日,言之凿凿宣称国外艺人就是高于国内艺人一等。故而,要求在国内发展的艺人不得使用外文或近似外文的艺名,有助于遏制此类不正之风,塑造民族自豪感。
2.打击特立独行的人设
如今提到Angelababy,大家都知道是杨颖,但最开始的时候,光听名字的话,的确有一些人会误以为杨颖是外国人。于是便生出了好奇之心,想进一步了解一下,这恰恰是国人的普遍心理。如此一来,“Angelababy”这个艺名就起到了其应该发挥的作用,类似于“标题党”,是用来博眼球的。
与此同时,艺名也是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设的成功与否,往往左右了艺人的演艺事业。起码在当下的娱乐圈是如此,不少人皆是人红作品不红,仅仅依靠人设便跻身了一线明星的行列。从长远来看,此种现象显然不利于娱乐行业的健康发展,长此以往必定会“泡沫化”。表面上看似繁荣,但实质上很难涌现高质量的作品,只能被文化输入,但却无法产生文化输出。当下华语乐坛便是如此,歌手们的专辑销量是节节高升了,但脍炙人口的好歌反而越来越少了。
假如广电总局果真有这方面的考量,那么不得使用外文或近似外文的艺名,大概率只是“开胃菜”。后续针对娱乐产业的整改措施势必会接踵而至,目前相关传闻已然甚嚣尘上了,例如不再邀请演技不过关的流量艺人参演正剧等等。再进一步的话,包括“饭圈”的乱象,迟早也是要整顿的。对于那些哄骗粉丝氪金、集资的经纪公司和艺人,估计要面临重拳出击了,否则丁泽仁和“唯一的姐”的案例将会泛滥成灾,造成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结语
在个人看来,虽说禁止使用外文或近似外文的艺名有形式主义之嫌,但对处于十字路口的内娱而言,不失为一剂苦口良药。有些问题早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继续放任自流,不要说成为社会的榜样了,甚至会一块臭肉坏了整锅汤。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早该如此!
那问题来了,辣目洋子叫啥?
油泼辣子多好听
感觉非常多国人都喜欢起个洋人名
李佳琦名字挺不错听的。
脱衣舞娘也不错啊!干嘛要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