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过去了,李鸿章和左宗棠的口碑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

晓张说 2024-11-11 15:22:34

论对大清的贡献值,李鸿章应该是首屈一指,但如果说对民族的贡献值,李鸿章可以说是难以望左宗棠项背。

评价一个人的好坏,要从自身的立场出发,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一句言论,任何一个人、团体、书籍是没有自己的立场的。

那些打着各种独立自由标签的理论,本质上都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夹带私货。

有言在先,我必须承认,本文也是一篇充满私货和立场的文章。

对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评价上的区别,本质上就是立场的问题。

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晚清重臣,并列“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列。

但是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中兴四大名臣,同样是一个带有立场的评价。

中兴的对象是谁?大清,还是我华夏民族?

就好比历史上的中兴之主,他中兴的是自己所处的那个王朝,站在后来人的角度,他们只不过是延续了封建王朝的国祚,在旁人看来,这个人很厉害,让一个走下坡路的帝国起死回生。

然而如果让唐朝末年的藩镇们去评价唐宪宗的“元和中兴”,他们肯定会说,什么玩意?

同样的,如果让晚清的革命者们来评价“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搞不好他们也会来一句,什么玩意!

对大清的贡献,反过来对于革命先行者们却是一种压力。

没有这四大名臣,搞不好辛亥革命提前二十年就成功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都是大清统治的维护者,为什么在民间,左宗棠的口碑要远高于李鸿章?

不卖关子,这里存在一个没法否定的客观因素,左在维护清朝统治的同时,立场坚定的收复了新疆,这是左宗棠一生中最大的闪光点,也是李鸿章始终不能达到的历史高度!

李鸿章终其一生,所做的努力,只有两个目的,一个是给大清当裱糊匠,一个是往自己口袋里灌钱。

所以左宗棠要收复新疆,李鸿章摆摆手不同意,那地方太偏远,对帝国毫无用处,我们的重心应该在海防。

我们应该庆幸,在左公的据理力争下,清政府最终同意了左公的建议,否则今天的局面简直不可想象。

尽管左公的出发点,依旧是维护清帝国的统治,但是他的做法,客观上维护了国家领土的统一,这叫主观为自己,客观为民族。

这是左公跟老李的差距,也是岳飞跟秦桧的差别。

岳飞的主观目的同样是维护赵宋天下,他甚至还镇压过洞庭湖农民起义,如果没有抗金事件,史书对他的记载不过是赵宋王朝的一员悍将。

然而有了“还我河山”的壮举,岳飞马上就成了民族英雄。

逻辑上是一样的。

两人的差距还体现在中法战争上:

1885年3曰,黑旗军、恪靖定边军等取得镇南关大捷,夺取了谅山。法国茹费里内阁集体垮台。

然而清政府却“乘胜即收”,撤军,议和,越南成为法国附庸,西南门户大开。

幕后推动者,还是李鸿章。

左公不满,上《密陈要盟宜慎防兵难撤折》,但没能改变清廷的方针。

此后没几年,左宗棠去世,临死家无余财,而李鸿章的裱糊匠工作还在继续。

李鸿章的外交思想一个字来说就是“和”,就是要“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为了大局,适当的妥协和退让是必须的,但是李鸿章确是坚持不懈的妥协退让,出卖国家民族利益在所不惜以求苟安。

俄国人评价李鸿章:“此人是对帝国主义者实行卑鄙龌龊的妥协政策和最厚颜无耻地出卖民族利益的老手”。

所以西方列强每次跟清帝国签合约,为何都要指定李鸿章?因为洋人很清楚李鸿章的这一套外交精髓。

因为这个人可以谈,而且为了“和”,一定会妥协退让!

此人是对帝国主义者实行卑鄙龌龊的妥协政

教员语录中有一句话非常精髓:“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不信你看,一个义和团运动,就打消了甲午战争以来列强灭亡中国的企图。

所以回到本文的主旨,左公之所以能得到后人的尊重,就是因为左的理念就是“以斗争求生存”。

远征新疆打赢了,谈判桌上就好说话,所以新疆收复了。

中法战争也打赢了,但此时的左宗棠已经被排挤出局,他说的话不算数,所以最后签的还是个不平等条约。

话再说回来,左公有“抬棺出征”之壮举,李鸿章却拿了个“宰相合肥天下瘦”的“美誉”,

孰高孰低,立见高下!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口碑,之所以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有这么大的差距,归根结底,是因为站在华夏民族的立场上,左宗棠客观上维护了国家统一,而李鸿章终其一生,都在为了一姓之兴亡而损害民族利益。

0 阅读:4

晓张说

简介:资深历史人,定期分享历史知识,复盘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