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循环与古代中国的终结

鹰哥爱写文 2024-03-01 17:47:58

​《简读中国史》作者:张宏杰

​这一节,我们将了解帝制时代的中国,为什么在两千年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治乱循环”。

中国历史的三大阶段与治乱循环

如果我们从整体来看中国历史,把它划分成不同的时期,可以划分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其中,第一阶段是周秦之变之前,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第二阶段,是从秦朝到晚清。第三阶段,则是从晚清近代化开始,一直延续到现在。

在这三个阶段中,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从秦到清,跨越了两千年的时间,是最长的一个阶段。

那么,为什么这两千年可以划为一个历史单元呢?原因就在于,虽然这两千年里经历了数不胜数的朝代,但是,如果我们追根溯源,就会发现,各个王朝其实都是遵循着共同的基本逻辑,换汤不换药。

而这个基本逻辑,就是不断完善和修补秦始皇开创的皇帝制度,也就是大一统的郡县制度。

我们在前面介绍过,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起了郡县制,改变了贵族治国的方式,变为皇帝一人拥有绝对权力的制度。因此,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侧面。

但是,秦始皇建立的制度,并不十分完善,所以没过多久,秦朝的统治就分崩离析了,先是农民起义,继而是我们熟悉的“楚汉相争”,随之而来的是刘邦的胜利和汉朝的建立。

鉴于秦朝的历史教训,汉代的统治者对秦始皇的皇帝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升级,以此来完善制度、稳定社会。其中包含了许多举措,第一条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我们说过,秦朝的成功之道就在于通过法家的改革,实现了富国强兵。但是,法家用于和平年代的统治,就显得太过残酷,百姓怨声载道,王朝的根基也就受到了动摇。

与之相比,儒家的理念更为温和,强调仁爱、包容,鼓励统治者采取对人民友善的政策。这一点非常符合汉代统治者的需求。于是,在汉初短暂地实施“黄老之术”之后,在汉武帝的时代,就制定了儒家独尊的策略。

汉代的制度升级,还体现在很多具体的问题上。其中的一个例子是,汉代的皇帝开始立太子。这也是对秦朝灭亡的经验总结。

汉朝的皇帝和大臣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没有早早地把扶苏立为太子,才让胡亥钻了空子,导致一蹶不振。因此,早在汉高祖还没有夺得天下的时候,就立了太子。

但立了太子,还不足以保证皇帝制度的尽善尽美,因为接下来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太后干政”,或者说外戚干政。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汉朝很久,出现了吕后、窦太后这样的后宫干涉者,影响了皇权的权威,于是,汉武帝对后宫下手,采用强力手段控制后宫干政,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但是,就像一句俗语说的那样,“按下葫芦浮起瓢”,影响皇帝制度正常运行的不利因素还有许多,比如权臣、宦官、奸臣、小人……这个列表可以一路写下去。

因此,在中国古代,做皇帝并不容易,皇权太具诱惑力,以至于几乎所有人都盯着皇帝的权柄,一有机会就想取而代之。

所以,从秦始皇开始,不论什么朝代,每一个皇帝都要思考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怎么样才能保证皇位永固,不让他人染指呢?答案是皇帝要不断寻找皇帝制度的漏洞,想方设法地加以修补、完善。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在从秦到清的两千年间,一代又一代的皇帝进行了不停的“智力接力”,对皇帝制度进行修补,塑造了中国历史的基本逻辑。

与之相伴而来的,就是贯穿始终的治乱循环。

古代王朝周期性崩溃的原因

说起治乱循环,我们要关注几个要点:第一是频繁的改朝换代,第二是频繁的农民起义。

这两点加在一起,就产生了频繁的治乱循环,一个王朝接着一个王朝,但是又重走老路,从冉冉升起的朝阳,变成奄奄一息的落日,陷入周期性的崩溃。

这种崩溃,是皇帝制度和郡县制度的基本规律。就像我们现在使用手机,一部新手机,在开始的时候,往往会运行得比较顺畅,但是时间久了,就变得卡顿,以至于无法使用了。

中国古代的王朝也是这样。在开始时,往往会有一段蓬勃发展的时期,会出现“盛世”。但是,没多久就会出现腐败混乱的局面。随着官逼民反,各种危机都爆发出来,导致王朝崩溃,一发不可收拾。

那么,为什么古代王朝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古往今来的历史学家,提出过很多种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传统的观点。在中国古代的史书中,把王朝的盛衰归因于人类的意志力,或者说是皇帝的素质问题。古人认为,开国皇帝能力强,后来的皇帝越来越软弱,导致国家灭亡。

第二种解释,是气候方面的原因。有学者指出,古代王朝的衰亡,大多数是因为遇到了气候上的灾难,比如干旱、洪水,都会严重影响经济和社会稳定。

第三种解释,则是认为,中国古代周期性的“土地兼并”导致了治乱的循环。在每个王朝建立之初,由于战争消灭了大量的地主,所以土地可以平均分配,有利于农民的生活。但是到了中后期,贫富分化加重,大部分土地又被地主占去,所以贫民只能给地主做佃户,受到了压迫,最后逼得走投无路,只能造反。

实际上,当代历史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经告诉我们,这些传统的观点都存在缺陷,不能真正解释中国古代王朝治乱循环的根本原因。

那么,根本原因是什么呢?那就是郡县制度、皇帝制度内在的巨大缺陷,而这个缺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政府的需求太高,收入不够,所以只能想方设法地加税、横征暴敛。

这背后的原因是,国家财政供养的人员太多了。为了维持郡县制大一统统治的正常运转,就需要一个规模庞大的官员群体。随着官员人数的增多,腐败也就更容易蔓延开来。

与此同时,社会上还有其他的许多利益集团,比如皇族、世家大族,他们是社会的寄生虫,不生产、只索取,政府的收入不足以满足所有利益集团的需要,只能转头向百姓索取。

这就涉及第二个方面的缺陷。那就是,传统中国社会中,皇帝和国家的汲取能力过度发达,很快就超过了整个社会的承受能力。

也就是说,朝廷从百姓手中拿得太多了,他们的权力又没有受到任何的监督和限制,自然就会不断加深,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所以,在历史上我们看到过无数的例子,每一个新的王朝,在建立时都会声称“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把减轻百姓的负担作为政策。但是,事与愿违,到了王朝的后期,朝廷往往会横征暴敛,百姓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那么,如果我们简单总结中国古代治乱循环、官逼民反的原因,那就是:在郡县制度下,农民负担总是变得越来越重,以致无法承受,只好官逼民反。

为什么古代欧洲没有“官逼民反”

我们在一开始介绍这本《简读中国史》的时候,曾经提到过,这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把中国史和世界史结合起来,帮助我们在世界历史的坐标中理解中国历史。

那么,既然中国历史不断地出现治乱循环,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又是什么情况呢?比如,在古代的欧洲,也经历过许多历史的盛衰沉浮,他们出现过类似的情形吗?

答案其实十分出人意料,古代欧洲并没有出现过“官逼民反”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涉及社会经济、生活、理念、文化等方方面面。

首先,西方的中世纪时期,占人口大多数的农奴,虽然地位不如贵族阶层,但是他们受到合法契约保护,这种契约关系是从上到下的。国王与贵族之间有契约,而贵族与农奴之间也有契约,规定了相互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和中国古代的农民相比,欧洲农奴身上的负担要稳定得多、也轻得多。所以,不会出现负担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既然如此,农奴也就不需要揭竿而起了。

古代欧洲和古代中国的第二个区别,在于社会保障的不同。

在中国古代的郡县制下,农民缺乏足够的社会保障,相反,在欧洲古代,人民的社会保障做得更好。

我们知道,政府存在不同的类型,有的是大政府,有的是小政府。郡县制下的中国,既是大政府、又是小政府,属于二者的结合。

一方面,国家的权力非常大,对民间社会的控制能力非常强,税收、征兵、劳役,国家安排得明明白白。

但是,在另一方面,中国古代的政府也是“小政府”,因为,政府在收完税之后,并不负责老百姓的基本福利,所有的利益都被集中在统治集团的上层了。

正因如此,底层百姓只能自求多福,通过多生孩子,来换取未来的保障,产生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和古代中国相比,古代欧洲的农奴却享有一定的社会保障。当时的法律规定,领主不能随便拿走农奴的土地。同时,领主也要保障农奴的假期,还要负责为农奴提供牲畜、车辆和工具。

除此之外,古代欧洲和中国的区别,还有一条是社会结构的不同。

在欧洲,下一层向上一层效忠,而上一层则有义务向下一层提供保障。因此,在天灾人祸来临时,庄园会救济农奴,这也符合贵族的利益。

同时,一旦农奴和庄园主发生冲突,还可以向更上层的领主或者国王请愿,来协调他们的关系。

但是,古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元化”的刚性结构,农民是“沉默的大多数”,既没有表达诉求的渠道,也没有被人尊重的社会地位。

因此,中国的百姓在面对官府的时候,永远是恐惧、躲避和驯服的。他们只能不断地忍耐,这又使得统治者的压迫变本加厉,陷入恶性循环。最后,他们只有“官逼民反”这一条绝望的出路。

0 阅读:1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