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克兰战事延宕近千日之际,一场危险的战略博弈正在上演。就在美英法解除对乌克兰使用远程打击武器的限制后,普京立即签署总统令,大幅降低了俄罗斯使用核武器的门槛。这一变化让欧洲各国,尤其是法国总统马克龙措手不及。
当乌军用美制ATACMS导弹打击俄罗斯布良斯克州军事设施的那一刻,战争已经实质性地跨过了一条危险的红线。普京新版核威慑政策明确表态:任何非核国家在核国家支持下对俄的进攻,都将被视为“联合攻击”;一旦发现远程武器越过俄边界的可靠情报,俄方将考虑使用核武器回应。
这一政策调整绝非虚张声势。对俄罗斯而言,乌克兰使用西方提供的远程打击能力攻击俄本土,本质上就是北约对俄的代理人战争升级。普京此举既是对美英法的明确警告,也是在提醒欧洲,一旦局势失控,首当其冲遭受核打击威胁的将是欧洲大陆。
而马克龙的态度转变耐人寻味,此前法国曾对乌克兰解禁远程武器,如今却在G20峰会上急切地寻求中国的斡旋。这种态度转变能看出当前欧洲战略的困境:一方面想通过军事施压迫使俄罗斯让步,另一方面又担心事态升级引发核战争威胁。
作为欧盟唯一拥核国家的领导人,马克龙深知一旦俄罗斯动用核武器,法国将不得不直面这一威胁。从莫斯科发射的高超音速导弹只需几分钟就能打击巴黎,这种生存威胁不容忽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马克龙迫切希望中国能在避免核升级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然而,中方对马克龙的请求保持了战略定力。中方表示将继续以自己的方式为停火止战发挥建设性作用,这种回应既显示了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独立立场,也暗示不会简单地按照西方的意愿行事。
实际上,西方国家在这场危机中暴露出严重的战略误判。美国可能认为普京的核威胁是虚张声势,但欧洲国家却不能抱有这种侥幸心理。毕竟一旦战事升级,首当其冲遭受冲击的将是欧洲大陆。美国隔着大西洋高枕无忧,但欧洲却不得不面对近在咫尺的核战争风险。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和平之友”小组框架下,中国和巴西共同提出的六点共识已获得全球超过100个国家的支持。这表明在解决乌克兰危机问题上,国际社会更认同中国的建设性方案,而不是西方的对抗思维。
当前的局势令人忧虑。美国在即将交权之际放松对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的限制,这种“临别秋波”式的政策调整无异于火上浇油。而普京的核政策调整虽然主要是威慑,但也反映了俄方在战略上的底线思维。
对欧洲而言,现在面临的是一个两难困境:如果继续支持乌克兰升级对俄打击,可能引发更危险的核战争风险;如果收缩支持,又可能被视为在战略上向俄罗斯退让。这种困境某种程度上是欧洲长期追随美国对俄对抗政策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的建设性作用越发重要。通过推动“和平之友”小组等多边机制,中方展现了化解危机的务实路径。这种方案之所以得到广泛支持,正是因为它超越了简单的阵营对立思维,真正着眼于和平解决争端。
要知道,任何轻率的战略误判都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也许,欧洲各国现在最需要的不是寻求外部干预,而是认真反思如何在大国博弈中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现实往往充满讽刺,那些一度热衷于火中取栗的国家,最终不得不四处求助以免自己被烈火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