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人总是被塑造成一种奇怪的存在,有时候是邪恶的反派,有时候又变成了温顺的帮手,这种形象变来变去的背后其实藏着西方对东方的一种复杂心理。
好莱坞早期塑造的傅满洲形象完全是一种臆想出来的邪恶代表,这个角色甚至连创作者自己都承认是凭空编造的,但偏偏就成了西方观众心目中最深刻的中国印象之一。
傅满洲在银幕上总是不死不灭的状态,每次看起来被打败了却又能东山再起,这种设定反映了美国人对中国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恐惧心理。
随着时代变迁,好莱坞开始塑造陈查理这样的华人侦探形象,表面上看是对华友好的表现,实际上却暗含着对华人的另一种规训。
陈查理虽然聪明能干,却总是表现出一种谦卑顺从的姿态,这种形象设定实际上是在暗示华人男性缺乏阳刚之气。
像王颖这样的华裔导演,虽然试图讲述中国故事,但他们的视角已经被西方教育深深影响,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
《喜福会》中的中国场乱和痛苦的回忆,而美国场景则是温情脉脉的,这种对比反映了导演潜意识中的价值判断。
《雪花秘扇》中对老同、女书这些中国传统习俗的展现,更多是为了满足西方观众的猎奇心理,而不是真正深入理解中国文化。
近年来好莱坞开始采用一种更隐蔽的手法,通过泛东方化的处理模糊华人的具体身份,比如把中国角色放在东南亚背景下。
《2012》这样的灾难片中,中国虽然成了拯救者,但这种设定背后其实是在暗示中国对全球秩序的威胁。
好莱坞现在越来越少地直接塑造完整的华人角色,而是更多地把东方元素作为背景符号来使用。
这种处理方式看似中性,实际上是在用一种更巧妙的方式延续着对东方的刻板印象。
好莱坞对华人形象的塑造始终没有摆脱服务于美国民族认同建构的本质,只是手法变得更加隐蔽。
即便是在全球化时代,好莱坞仍然在通过各种方式维持着它的文化霸权,只是换了一种更温和的表现形式。
这种文化霸权的延续提醒我们,在欣赏好莱坞电影时需要保持清醒的认识,看逻辑。
理解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用户10xxx16
西方人心中的东方人是一条辫子的缠足
用户10xxx16
饺子已经看到了影视中青春的那股劲,清新的劲
用户10xxx16
饺子那只是开胃小碟
jones
我昨晚和家里人都去看了,确实值得一看再看,这部电影包含了父爱,母爱,励志,人生哲理…等元素,值得一看再看,如果有家长陪小孩看解释一下人生哲理就更有教育意义[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用户10xxx16
我们需要学习一点印度和好莱坞的影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