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描述了伊朗一所农村小学里,一名学生木汗德多次没有完成他的功课,因此,他的教师扬言,下次他将被逐出学校。但那天下课之后,阿穆得意外地将木汗德的练习册拿到了家里。想到导师的话,阿穆得下定决心,立刻将那本书还了回去。
阿穆得见自己的家长不肯帮助自己,只能自己一个人开始了艰难而又漫长的探索之旅。他拿着练习册好不容易才去了同学家里,但最后还是没有找到他的同学。小孩只得把书拿回去,帮他的同学写完了功课。第二天,当教师在批改他的功课时,他已经完成了他的功课。如此一来,即使处罚也会被解除,两个小家伙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友情。
该片由伊朗知名导演执导,该片于1987年执导,为孩子们制作了一部电影。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与他于1999年出版的《柳树之歌》相似的故事,同样以一名儿童为中心,他在严肃地执行他的职责时,所遇到的曲折。尽管这两个片子有些类似,但它们所体现的主题却是儿童对职责的天真执着以及儿童间纯粹的友情。不过,两个电影的关注点却各不相同。《柳树之歌》描写了故事中的小主角莫扎特为购买一块玻璃片所付出的艰辛历程,即莫扎特在与严酷的环境以及脆弱的自己抗争时,坚持自己的诺言。
在电影中,阿默德将练习册交给他的朋友时,遇到了更多的难题,那就是成年人对他的拒绝和无视。电影在歌颂儿童天真烂漫的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80年代末伊朗的教育思想落后,成年人对儿童的不管不顾,以及现代新老之间的冲突。我一定要把这份练习册交给穆罕默德,要不然,他就会被赶出学校了。8岁的阿默德认为,为了不让他被赶出学校,必须把这份练习册交给一个好朋友,这样他就不会被赶出学校了。但这件事在家长们看来,根本不算什么,因为这只是一个警告,明天再把作业交给他就可以了。他会不会受到惩罚,全凭这个男孩自己决定。
阿默德只需要照顾好自己,照顾好家庭就行了-母亲的冷淡让阿默德不能明白。他一定要将练习册按时寄给他的朋友。阿默德记得自己的好友被他的教师责骂时所流下的泪水。尽管妈妈和外公都反对,他还是去寄练习册。他不清楚这位朋友的住处,也不清楚这位朋友的住处在什么地方,更不清楚这位朋友的姓名,叫“穆罕默德”,这是许多人常用的姓名,但很明显,仅凭打听是不可能打听到这位朋友的住处的。
阿默德凭着自己的信仰,四处奔走,到处去找朋友的住处,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一直到夜幕降临,他都没有回家。他连吃东西的心情都没有了,因为他已经想好了一个答案:帮他的同学完成功课。阿默德在伊朗四弦琴塞塔尔的轻柔乐声中,沿着一条小路,穿过山丘,穿过森林,穿过村庄。在这段时间里,他要不断的询问,不断的来回奔波,还要时刻提防着老妈交代的购买食物的事情。支持他的,不过是一种责任感,一种忠诚。
阿默德的追寻之路虽有波折,但这部电影的主旨并不只是为了歌颂儿童天真的内心,阿默德与他的同班同学,还有路上碰到的那些小孩,都在用瘦弱的身躯去做那些让他们感到吃力的活。父母不在意他们的学业,也不在意他们的精神,对他们的生活,都是一种无视。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的理念。这一点从阿默德的祖父和一位邻居的对话中就能看出来,祖父的父亲认为,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儿子会变得更加强壮,所以他才会被打。祖父特意叫阿默德给他拿香烟,就是要他乖乖的听从长者的吩咐。这大概就是他对自己儿子的教导吧。
老爸看着一脸茫然的孩子,看着一言不发的外公,这种陈旧的教育方法,导致了三代人的相处,彼此都是陌生的。他的父亲辛苦的工作,回家后没有和他说过一句话,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而儿童则是负担着沉重的负担,学业当然也就不被看重了。父母一边让他们做功课,一边让他们做家务。在教室里,为了将功课写在练习簿上,教师都会重复很多次。对学历漠不关心的后果就是工程师在薪酬中占有一席之地,他们的薪酬比一般的伊朗员工要高出一倍。
在影片中,木质的大门被现代化的金属所替代,代表着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天真已经荡然无存。只有一个老头把阿默德带到了一个朋友的家里,然后把阿默德带到了家里,他已经很老了。他给了阿默德一束插在他的练习簿里的鲜花。它代表着纯洁。这位导演很明显地想要把这种天真传递给年轻一辈。只是我很奇怪,为什么在影片里一点都没有提到这件事,那可是两伊战争啊,到底是因为伊朗没有被战争的阴影所覆盖,还是因为这个话题本身就是一个禁忌?该片曾获得过奖项。这部电影使导演在国际电影圈中声名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