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里的五句话,悟一句,醒半生

皓然一文化 2024-05-23 12:04:04

纵观中国历史,世人的灵魂中,既存在“中庸”、“仁义”这些儒家思想,也存在着“无为”、“不争”这些道家思想。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不读《道德经》,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道德经》一书,虽短短五千字,却是思想大成之作,它将世间看得透彻,将天道讲得通明。

人这一生,或长或短,总有一个抉择,一个际遇,左右命运,影响一生。

而所谓的成功,也从不是战胜了命运,而是顺应了天意。

当我们明白了老子《道德经》的魅力,学习了他智慧,人生也将受用无穷。

1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曾讲到:“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个世界,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这是恒久不变的道理。

有难就有易,有长就有短,所以那些“有”,也都藏在“无”之中。

造车轮、制陶器、凿门窗,都必须使用各种材料,材料必须是货真价实的,但做好这些东西以后,你会发现,起作用的却是中间“空”的部分。

车轮的孔洞用来装车轴、陶器的空间用来盛水、门窗的中间用来采光。

那些所谓的“有”,不过从利益出发,而看似“无”,却有其独到之处。

物是如此,人亦是如此。

人之外表,是为给生活提供便利,让人们能存活于世;而人之内在,却应该选择放空,才能胸怀宽广,容纳万物。

梁文道曾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生命的本质从不是去芜存菁,重有轻无,而是在“有”与“无”的变化中,寻找到一种融洽。

如果我们放下功名利禄,看淡利益纠葛,那些无用也可成为有用。

所以,知“有”,更要知“无”,如此才能知晓世间之理,明悟价值所在。

2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人这一辈子,有辉煌便有低谷,有擅长之物,便有拙于之时,起伏不定,常叫人难以认清现实。

古往今来者,最忌高处时张扬,逆境时认命。

眼高者,难免被旁人疏离;气低者,也难免会被环境所不容。

所以,人生在世,最重要的便是看清自己,认清现实。

东汉末年,曹操最喜爱的儿子曹冲去世。

于是曹操便把所有心血都寄托在三子曹植身上,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更是多次公开表示:“儿子中,唯有子建最可定大事。”

建安十九年,曹操南下,攻伐孙权。

临行前,曹操留曹植守邺城,当时邺城是曹魏中心。曹操将此地交给曹植,可见对其的重视。

然而,曹植独守邺城期间,开始按照自己不自雕励,饮酒无节。

甚至为追寻刺激,夜闯司马门,丢失了曹操的信任,也丢失了自己的未来。

直到哥哥曹丕去世,他本想以皇叔的身份回归朝堂,可侄子曹睿的防备之心依旧未曾减灭。

至此,曹植心中报国之意,变得烟消云散,只能病卧榻上,遥望洛阳。

从始至终,曹植都高估了自己,所以在放纵任性中失掉胜利;他又低估了他人,所以在心灰意冷中了此余生。

他至死也没有明白,究竟是一身才华误了自己,还是自己辜负了这身才情。

所以说为人处事,始终应该保持清醒的认知,别太放纵,也别太自满,知己而行,知人而为。

《格言联璧》中说:“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认清自己、守好内心,心怀谦卑,才能在这个世界,活出自己的精彩。

3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三国王弼将这句话解释为八个字:“随俗而处,不露锋芒。”

人生就是这样,知晓收敛藏拙,就有机会在这万千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

年轻时,或许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自己的坚守独一无二,可是年纪越大就越会发现:想要有所成就,就要与光同尘。

《大江大河2》中,宋运辉一开始,只以为自己努力了就有好的结果,一个人就做完了三个人一年的工作量。

可领导并没有嘉奖他,其他人也开始排挤他,这让他的日子越来越难,最后只能去问老师水书记。

水书记劝诫他:

“现代社会组织,一讲分工,二讲协作,若你一味前冲,只会变得离心离德。工作要在妥协和博弈中完成的,收敛锋芒,才能容于众人。”

俗话讲:“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在这个世上,总有着许多人情世故,与我们本愿事与愿违,若一味坚持自我原则,那么无论你有多么伟大的抱负,多么光辉的理想,都终将湮灭于世俗之中。

这虽然残酷,却是这个世界的真实。

人活一世,不要自恃清高,更不要固执己见,学会藏拙本心,才能把事情做得圆润。

《菜根谭》说:“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淡泊是髙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纵使看穿一切,也要保持“难得糊涂”的心境。

那些与光在一起,并接受尘的存在的人,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4

五色令人目盲,五声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俗话说:“淫太过,必有祸;欲太重,必生灾。”

在这个花花世界,迷惑人心的事物太多,可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的欲念所导致的。

所以,做人,最忌贪婪;做事,最忌放纵。

《醒世恒言》里有一个故事。

唐朝时,有一个姓薛的录事,他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条金色鲤鱼。

当时一老者在船上垂钓,由于几天没有吃饭,腹中饥饿难耐,见那鱼饵格外诱人。

可他也知道那个饵上有钩子,若是吞了这饵也就意味着会被那人钓去。

然后他便到周围,游了一遭,去寻找其他食物,那饵香味四溢,使得他腹中更加饥饿。

最终,犹豫再三,薛录事难抵鱼饵的诱惑,张嘴咬钩,鱼儿离水,终落入老者的筐中。

作者冯梦龙点评道:“眼里识得破,肚里忍不过。”

人生便是如此,有得必有失,那些看似的诱惑,都会在未来偿还。

欲望一旦开始放纵,私欲便会逐渐遮蔽理性,人们便会深陷欲望之中,踏入别人的陷阱,得不偿失。

曾见过这么一句话:“见利不能忘义,不能产生贪心。”

人生这趟旅程,诱惑无数,欲望横流,唯有不贪便宜,懂得取舍,才能固守本心,保持清醒。

欲望太多,便要给生活做减法;内心繁乱,便要剔除周遭的物欲与贪念。

5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诸葛亮在《将苑》中说:“善将者,其刚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

而若说天下以柔克刚者,莫过于水。

古人曾这么评价水:“圆中则圆,方中则方,壅之则止,决之则行。”

水之所以被老子看中,也是因为水之无形,因势而成,遇圆随方,看似软弱,却能引发意想不到的结果。

而我们人生也是一样,刚柔并济,随机而变,才能适应各种挑战。

赤壁后期,吕蒙白衣渡江,关羽被杀,荆州被夺。

刘备大怒,拒绝了孙权的割地求和,不听诸葛亮的劝说,一心要灭掉东吴。

当时吕蒙已故,东吴失去了统领大局之人,孙权无法,只有将陆逊推至台前。

书生拜将,在刘备看来简直是笑话,自己戎马半生,岂会怕一小辈。

刘备一攻再攻,陆逊一退再退,直至夷陵、猇亭处,陆逊才停了下来。

不断逃避的陆逊,成了刘备与东吴诸将眼中的胆小鼠辈。

但对陆逊来说,这一切隐忍,却是为了示敌以弱,消耗蜀军意志,等到最后一刻,反戈一击。

恰逢盛夏之际,天干物燥,而蜀军却将营寨相连。

陆逊突然袭击,火烧蜀军连营七百余里,使得蜀军大败,丢盔弃甲者不计其数。

陆逊凡事退让,万般忍耐,看似卑微,却一举成就了不世之功。

其势之转换,彻底改变了蜀吴两国的局势,也让所有看到了“刚柔并济”的智慧。

曾国藩曾说:“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

确实如此。行事方刚者,往往吃力不讨好;为人软弱者,常常被人欺凌。

人越往后,就越要学会话因人而说,事因人而做,这不是圆滑,而是为了避免不必要麻烦的最好方法。

真正的聪明人,往往都是大象无形,刚柔并济的。

不说硬话,不做软事,是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修行手段。

6

《道德经》这部经典,虽短,却蕴含了万世的道理,其中天道奥秘,绝非一两句话所能说清。

但只要我们领悟其中的智慧,便能在生活的迷雾中找到方向,在绝望的深渊中坚定信念,在慌乱的波涛中保持冷静,在宁静的时刻中独守内心。

只有通过不断地践行和修行,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和掌握老子所教导的智慧。

而所谓的一朝得道也只是开始,践行与修行,才是所有人一生的坚持。

毕竟,人生看似漫长,其实却如四季轮转,虽各不相同,却流转无碍。

人这一辈子最好的状态,就是认清自己、守好内心,心怀谦卑。

无论是困境险阻,还是犹豫彷徨,都能在其中穿行,体验那份尖锐的痛苦,当靠着自己努力,一步步走出来时,仿佛那些疼痛都能到了疗愈。

在这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地审视自己,不断成长,不断改变。

唯有如此,方能拥有自在,不负流年,亦不负心之所往。

作者 |翼辰。

0 阅读:4

皓然一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