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抢放鞭炮,不能拉磨,壮族人的春节为何还要“厚葬”青蛙?

江舸 2023-01-23 21:08:54

壮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和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这让两族人民的生活习俗中产生了许多共性,比如汉族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春节,也是壮族最盛大的节日。

不过在具体的节日习俗上,壮族和汉族之间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比如壮族人在春节时会全体动员到山上寻找冬眠的青蛙,这些活动让壮族人的春节庆祝仪式更多了几分趣味。

由于壮族人在古代时没有用钟表或者其他物品计时的习惯,他们会把第一声鸡啼当做新一天的开始。

因此壮族人在除夕没有守岁的习惯,他们会早早休息,等待凌晨的鸡啼将他们带入新的一年。

▲盛装庆祝春节的壮族人

在醒来后人们就开始准备庆祝活动了,在给神龛中的祖宗灵位上过香之后,壮族人便来到院子里面放鞭炮。

壮族人都希望自己是村子里第一个点燃鞭炮的,但他们非常忌讳和其他人家一同燃放,因此人们必须要找准时机,看看谁能抢到这个头彩。

▲在放鞭炮的人们

在燃放完鞭炮之后,小孩子就要到老人跟前向他们拜年,而老人们就会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红包发给他们,之后小孩子还有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去河边“请牛”。

这些孩子们在到河边之后,会在附近寻找上面有孔洞的石头,然后拿出随身携带的绳子从孔洞中穿过去,就好像穿过了牛的鼻子,

之后他们就会拖着石头回到家里,在回家的路上他们还要唱着有祈福意义的民歌,祈求在新的一年中六畜兴旺。

▲广西地区的石狗像

除了孩子们之外,村子里的年轻男女也不能歇着,男青年们会拿着一把点燃的香,到村里的土地庙或者村头村尾的石狗前请“社神”。

年轻女子们则会来到水源旁汲“新水”,不过她们必须要等到最后一颗晨星落下后才能开始这个仪式。

一般她们会先数两遍晨星,然后唱起“讨水歌”,之后一位公认的聪明伶俐的大嫂会掬水给大家喝,然后她们就会挑水回家了。

▲正在挑水的女子

在新水进家门之后,壮族人家就开始煮汤圆了,在汤圆煮好后,人们就会一同分享这些美味的食物。

之后还要派出一人拿着煮汤圆的水来到果园里,然后浇在抽树、龙眼、黄皮、桃、李、橙、柑桔、南瓜等果树上,据说这样来年结出的果实就会更加香甜了。

▲果园中的广西果农

有些地方的壮族百姓,还会把煮好的汤圆插在果树的枝条上,祈求来年收获的果实像汤圆一样甜甜蜜蜜。

除此之外,壮族百姓还有祭犁耙的传统,他们会在新年当天将洗干净的犁耙放在厅堂之中,然后用酒肉进行祭祀。

部分地区的壮族人还会对着犁耙作揖,或者烧纸钱,这都是为了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够有一个好收成。

在汉族人过春节的时候,为了讨个好彩头,人们会立下诸多禁忌,壮族人在过春节时也有一些不能做的事情,其中有一些有着十分独特的民族色彩。

比如部分壮族人并不会在大年初一的时候食用荤腥,因为他们认为肉食都是不干净的,这不适合在新年这么庄重的时刻吃。

▲广西粽粑

孩子们的饮食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比如粽粑就是绝对不能吃的,因为壮族人相信如果孩子在大年初一吃了粽粑的话,那么他们的脑子就会像粽粑一样变成实心的,很难开窍,这对于读书十分不利。

除了吃的之外,壮族人在初一时的禁忌还有很多,比如在大年初一的时候不能扫地,这是为了防止将财运扫出家门,而且当天也不能见血,因此人们必须提前准备好一些食物,在当天也不会去动锋利的刀具。

▲欢歌载舞的壮族人们

在春节来临时,广西地区的天气还十分阴冷,但在大年初一这天,无论怎样人们都是不能动火堆的。

因为他们相信如果翻动了火堆,那么开春的时候,自己播下的种子就会受到野兽的翻动,来年就要颗粒无收了。

而且在春节这天,壮族人是不会到外面晾晒衣服的,因为他们担心衣物上的晦气会惹恼神灵,并给自己招致不幸。

▲石磨

在大年初一这天,壮族人最重要的禁忌,是绝对不能磨米春谷,壮族人觉得人辛苦了一年,需要在新年休息,石磨和石碓也需要休息,在这天使用这些工具是不吉利的,会让它们在来年“消极怠工”。

还有一些地区的壮族村落则流传着别样的传说,他们认为石磨动起来摇摇欲坠,而使用石碓时则会发生较大的震动。

▲美丽的壮族少女

如果在新年当天使用这两样工具的话,那么来年一定会有水坝或者房子倒塌,到时候整个村子都会遭受灾难。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危险的情况,壮族百姓在年前便会准备好粮食,以免在初一时要动用石磨和石碓。

▲正在拉磨的人

和汉族人一样,壮族人在春节的时候也是十分忌讳和乡邻争吵打架的,但这并不是为了维持邻里的和睦。

而是壮族人觉得打架是把自己的力气放到他人的身上,如果在新年这天打架的话,那么来年自己就没有力气干活儿了,而骂人则是会让自己嘴上长疮,这自然也是人们所不喜欢的。

壮族人把青蛙叫做蚂拐,他们相信蚂拐是掌控风雨的神灵,因此为了祈求在新的一年中风调雨顺,很多地区的壮族人都会在春节举行盛大的祭蚂拐活动,甚至有人直接将壮族的春节称为蚂拐节。

▲蚂拐节庆祝活动

这项活动从大年初一清晨就开始了,人们会一起来到山上寻找正在冬眠的青蛙,谁最先找到,要立马鸣炮报喜。

听到炮声之后其他人便会赶来将蚂拐装进用黄金老楠竹精制好小棺中,之后再把小棺放到用竹子编好的彩色竹楼中。

▲抬着蚂拐竹楼的村民

之后众人会把竹楼带回村子,放到专门停放的蚂拐亭中,有时有些村子在大年初一一天都找不到蚂拐。

为了仪式的进行他们会在夜里去其他村子抢蚂拐亭里的竹楼,因此春节期间每天晚上都有村民自发在蚂拐亭边守护着竹楼。

▲人们在庆祝蚂拐节

在守护蚂拐的过程中,壮族百姓会在蚂拐亭边跳铜鼓舞,并长期歌颂蚂拐功德的山歌,之后也会有对歌的环节,人们一般会唱些猜谜的歌曲,除非有外乡人远道而来,否则在蚂拐亭前他们是不会唱情歌的。

在初一之后,几乎每天都有人抬着蚂拐竹楼在村子里游行,村民们会跟随在他们身边,唱着祈求人寿年丰的蚂拐歌。

▲蚂拐节上的活动

村民们还会拿出钱交到抬竹楼的人手里,这笔钱最终会归找到蚂拐的蚂拐郎保管,他需要在之后的葬蚂拐仪式后为大家准备丰盛的宴席,而剩余的钱则会买些熟食分给村民。

在正月十五之后,人们就可以葬蚂拐了,不过由于下葬蚂拐事关重大,因此人们往往会选择一个吉日,有些葬蚂拐仪式甚至可以推迟到二月上旬举行。

▲在蚂拐墓前插旗的壮族人

在举行葬蚂拐仪式前,人们会先找到去年被埋葬的蚂拐,然后恭敬地取出其骨骼进行查看,据说如果蚂拐骨头是黑色的,那么新年里雨水就会多,如果是白色的,就预示着棉花能够丰收,如果是黄色的,那么新年里就会风调雨顺。

因此根据结果的不同,壮族百姓会在蚂拐墓前诉说不同的祈求,在祈祷完毕之后,壮族百姓们就会将今年的蚂拐竹楼抬到事先选好的下葬地点,然后将蚂拐棺从竹楼中取出,安葬在地底。

▲蚂拐舞表演者

随后村民们会一个接一个地在蚂拐墓前添一把土,然后将带来的小彩旗插到上面,在所有人都完成了这个仪式之后,蚂拐郎就会把竹楼放在土堆上面,葬蚂拐仪式至此便告一段落。

在葬蚂拐结束之后,村民们就会一同“吃葬餐”,这顿饭就是由蚂拐郎用之前游村时收到的百家钱操办的。

在这场宴会上,人们会跳起独特的蚂拐舞来称颂蚂拐的功德,此次宴会的结束也标志着壮族春节的完结。

▲节日中的人们

壮族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汉文化的深刻影响,两族人民的许多生活习惯和风俗都有共通之处。

其中在春节活动中尤为明显,壮族百姓给孩子发红包以及放鞭炮等活动明显都是受到了汉族人的影响。

但与此同时,壮族的春节还保留了许多自己的特色,其中盛大的祭蚂拐活动更是令人印象深刻。

在许多壮族村落中,祭蚂拐仪式已经成为了新的文化名片,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看,这也让壮族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播。

随着时代的发展,壮族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部分春节习俗也有了衰退的迹象,但只要人们对于幸福的追求不变,对于春节的期待不变,那么这些习俗的变迁演化也就不那么令人伤感了。

参考资料:

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隆安壮乡春节风情》、《广西少数民族民俗调查》等书籍。

0 阅读:3
江舸

江舸

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