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旧中国黑社会头目,几次见风使舵,最后因玩古董搭上了性命

江舸 2025-04-14 19:46:25

在清末民初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个名叫徐宝山的男人,从贫寒的篾匠之子,摇身一变成为令人闻风丧胆的“徐老虎”。他手握私盐生意,掌控数百条船,纵横江湖无人敢惹。

然而这位枭雄却一次次在时代洪流中变换身份:从盐枭到朝廷命官,从革命英雄到袁世凯的走狗,他的每一步似乎都踩在风口浪尖上。

可谁能想到,这个叱咤风云的人物,最终会因为一个古董盒子,命丧黄泉?他的故事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让我们走进徐宝山的一生,揭开这位传奇人物背后的真相。

一、草莽英雄的崛起

1866年,徐宝山出生在江苏丹徒一个普通的篾匠家庭。他的父亲靠编织竹器为生,日子清贫却也安稳。

徐宝山自小跟着父亲学手艺,日子过得平凡无奇,但命运在1877年给了他致命一击。

父亲突然离世,竹器店难以为继,家道迅速中落。没了约束的徐宝山,开始与当地地痞流氓混迹在一起,凭借天生的胆识和好勇斗狠的性格,很快成了小团伙的头目。

1880年代的镇江,社会动荡民怨沸腾,一桩恶性事件彻底改变了徐宝山的轨迹:一名旗兵强暴妇女,激起了公愤。

年少的徐宝山义愤填膺,决心为民除害。他暗中查探,摸清了旗兵的行踪,趁其不备一刀结果了对方的性命。这一举动让他声名鹊起,但也让他背上了命案,官府通缉之下,他被迫逃亡。

徐宝山逃到江都落草为寇,正式踏上了江湖之路。

1893年,他因参与江都仙女庙抢劫案被捕,判处流放甘肃。押解途中,他凭借过人的机智和胆量,成功脱逃。这次死里逃生让他更加坚定了在乱世中闯出一片天地的决心。

回到江苏后,他投靠了瓜洲盐枭孙七,开始涉足私盐贩卖,在清末那个时代,贩私盐最暴利的生意之一。

清末的扬州,是全国盐业中心,官盐垄断让私盐贩子如过江之鲫。

徐宝山在孙七手下崭露头角,凭借苦练的枪法和过人的胆识,在与对手柏氏兄弟的火拼中一战成名。他手持双枪,击溃柏家兄弟,帮孙七夺回地盘,从此被人称为“徐老虎”。

孙七死后,徐宝山自立门户,在瓜洲十二圩扎根,击败另一盐枭朱福胜,势力迅速扩张。

为了寻求更强大的靠山,徐宝山拜入泰州洪门首领任春山门下,加入青红帮,建立了“春宝山正义堂”。

在他的巅峰时期,手下拥有700余条私盐船,势力遍布运河南北,长江中下游无人敢惹。

从一个逃犯到盐枭巨头,徐宝山用不到二十年时间,完成了草莽英雄的逆袭。

值得一提的是,徐宝山并非一味的冷血枭雄。他深知民间疾苦,常常接济穷人,每贩一船私盐就抽出一部分钱粮赈灾。

每年冬天,他还亲自组织发放衣物和粮食,救助无家可归的百姓。这些善举为他赢得了不少民心,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埋下伏笔。

二、官场“变色龙”的生存之道

徐宝山虽是江湖中人,却对时局变化异常敏感。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处死“戊戌六君子”。远在扬州的徐宝山闻讯后义愤填膺,派人联络流亡海外的康有为,表示愿意支持维新派反对慈禧。

他的这一举动,显示了他对清廷腐败的不满,也暴露了他的政治野心。

1900年,义和团运动席卷北方,徐宝山趁机自封“两江两湖兵马大元帅”,声称奉光绪帝密诏,准备北上“清君侧”。

这一举动惊动了慈禧,她下令江苏巡抚和两江总督迅速剿灭徐宝山,然而江苏商人张謇却力主招安。

张謇认为,徐宝山势力庞大,强行围剿恐引发民变得不偿失。在张謇的斡旋下,两江总督刘坤一许以高官厚禄和赦免造反罪行,成功招降了徐宝山。

1900年,徐宝山接受招安,被任命为两淮缉私营管带,负责水上治安。

从盐枭到缉私官,这个身份转变堪称戏剧性,但他迅速适应了新角色。

他对朝廷唯命是从,严管部下甚至下令对违法手下格杀勿论。同年他奉命剿灭扬州和镇江多个帮会,1903年又剿杀了昔日同行曾国璋。

十年间,他的忠心和能力让朝廷刮目相看,官职不断升迁,最终成为江南巡防营统领,手握重兵。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风雨飘摇。革命党人余竟成利用亲戚关系,多次劝说徐宝山倒戈。此时的徐宝山暴露了“变色龙”的本性,提出条件:革命后扬州盐税归他掌控。

此时的革命党急需盟友,于是欣然应允。

1911年11月8日,徐宝山率部起义,镇江光复。随后他进军扬州,镇压了革命党人孙天生的起义,自任扬州军政分府军政长,掌控军政大权。

由于徐宝山在江苏多地立下战功,被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为第二军上将军长,成为辛亥革命的红人。

但在1912年袁世凯上台后,他再次展现了“变色龙”本色。

袁世凯送来25万元巨款和贵重礼物,徐宝山迅速投靠北洋政府。他不仅支持袁世凯取消军政府,还诋毁革命党,截获革命军火,甚至将儿子送往北京做人质。

这些行为彻底激怒了革命党人,也为他的末路埋下了伏笔。

三、痴迷古董的致命代价

徐宝山虽是草莽出身,却对古董情有独钟。

在他看来,古董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他在扬州的府邸专门辟出一间密室,存放青铜器、瓷器和字画,闲暇时便沉浸其中,细细品味。

1913年初,坊间传言有一只“美人霁”花瓶,釉色如玉,瓶上美人栩栩如生。徐宝山听后心动不已,派人四处寻觅,悬赏重金收购。

这一消息却被沪军都督陈其美获悉,陈其美对徐宝山的反复无常恨之入骨,决定借此机会除掉他。

陈其美联合炸弹专家黄复生,精心设计了一场阴谋。他们制作了一枚伪装成古董的炸弹,藏于精美木匣中,并附上一封伪造的古董商信函,谎称内藏“美人霁”花瓶。

1913年5月23日晚,木匣送至徐宝山府邸,徐宝山当晚有事外出,未能查看。次日清晨,他迫不及待地打开木匣,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炸弹爆炸,徐宝山当场身亡尸骨无存。

徐宝山的死讯震动全国,袁世凯立即下令追查凶手,但最终无人归案。据《申报》1913年5月26日的报道,爆炸发生后,扬州城内人心惶惶,百姓议论纷纷,有人感叹:

“徐老虎终究逃不过命数”。

四、时代洪流中的悲剧缩影

徐宝山的一生,是一部充满矛盾的传奇。他从贫寒子弟成长为盐枭巨头,凭借胆识和智慧在江湖中叱咤风云。

然而他的每一次选择:从支持维新派到投靠清廷,从加入革命到依附袁世凯,都带着浓厚的投机色彩。

这种见风使舵的生存之道,固然让他在乱世中如鱼得水,却也让他成为众矢之的。

清末民初,社会动荡政权更迭频繁,徐宝山的反复无常,某种程度上是时代造就的悲剧。正如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所言:

“乱世之中,人心浮动,忠诚与背叛往往只在一念之间。”

徐宝山的选择,反映了那个时代底层人物为求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妥协。

他的古董嗜好,则是他内心深处对秩序和文化的渴望。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古董或许是他逃避现实的一方净土。

然而讽刺的是,这份痴迷却成了他的致命弱点。陈其美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一枚伪装的古董终结了他的性命。

徐宝山的死,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那个列强侵略,内忧外患的年代,个人的命运往往被历史洪流裹挟,难以自主。

无论是草莽英雄还是官场新贵,徐宝山最终都没能逃脱乱世的宿命。

五、写在最后

徐宝山的故事,像一出跌宕起伏的大戏,充满了戏剧性和讽刺意味。他是江湖中的“徐老虎”,是官场上的“变色龙”,也是古董世界里的痴迷者,他的每一次转身,都让人既惊叹又唏嘘。

从贫寒少年到盐枭巨头,从革命功臣到袁世凯的走狗,他的一生浓缩了清末民初的乱世百态。他的结局,则以一种近乎荒诞的方式提醒我们:

乱世之中,个人的欲望和选择,常常会被更大的力量碾碎。

回望徐宝山,笔者也不禁感慨,一个人无论多么精明强悍,若不能坚守底线,终将被时代抛弃。他的故事让我们思考:

在动荡的年代,忠诚与背叛、野心与底线,究竟如何抉择?或许这正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永恒命题。

大家怎么看待徐宝山这个人?他的选择是迫不得已,还是咎由自取?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个乱世枭雄的传奇人生!

参考资料:

1 、唐德刚(1998)《晚清七十年》岳麓书社。(本书分析了清末民初社会动荡与人物命运的关联。)

2 、《申报》(1913年5月26日)。(报道了徐宝山被炸身亡的新闻及社会反响。)

3 、陈锡祺(1982)《辛亥革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详细记载了徐宝山在辛亥革命中的角色转变。)

图片来源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及历史档案,仅用于内容展示与说明,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观点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历史资料与公开信息撰写,融入作者的理解与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历史定论或官方意见。历史解读因视角不同而异,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提出宝贵意见。

0 阅读:11
江舸

江舸

读奇闻历史,品天下是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