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局部,台北故宫藏
宋代朱锐《溪山行旅图页》绢本,上海博物馆藏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背景下,毛驴以其缓慢而稳健的行走速度、温和的性格以及稳健的步伐,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交通运输工具。这一重要角色在历代行旅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毛驴的形象也成为了古代行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毛驴在历代行旅图中频繁出现,它们或单独前行,或成群结队,承载着行旅者的货物和行囊,穿越山川河流,见证了无数行旅者的艰辛与坚持。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毛驴在古代交通运输中的关键角色,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例如,北宋范宽所绘的《溪山行旅图》局部,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作不仅展现了溪山的壮丽景色,更生动描绘了毛驴在古代交通运输中的场景。画面中的毛驴或低头吃草,或悠然前行,与山川景色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此外,宋代朱锐的《溪山行旅图页》、郭熙的《雪山行旅图轴》等作品,也都以毛驴为重要的创作元素,展现了它们在古代行旅文化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古代,毛驴不仅是交通运输工具,还与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骑驴游山玩水,寻找灵感,创作诗篇。毛驴的稳健与温和,似乎与文人的气质相得益彰,成为了他们行旅中的忠实伴侣。
宋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中记载,唐代有人询问诗人郑棨近来是否写有新诗,郑棨回答:“诗思在灞桥风雪中的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自此,描绘诗人骑驴在山间水畔寻诗觅句的场景,逐渐成为了画家们热衷的创作主题。明代唐寅的《骑驴归思图》、徐渭的《驴背吟诗图》轴等作品,都以驴为创作主题,展现了文人骑驴吟诗的场景,体现了毛驴与文人之间的深厚情感。
在汉末魏晋时期,毛驴的叫声虽然被认为粗野鄙俗,但却因为几位名士的雅趣而流传千古。据《世说新语》记载,王仲宣(即王粲)酷爱驴鸣。他去世后,魏文帝曹丕出席葬礼,提议宾客学驴叫为王粲送行,于是葬礼上驴鸣声此起彼伏。这一典故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率真与机智,也体现了毛驴在文人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此外,毛驴在魏晋名士的眼中,还成为了宣泄内心苦楚和恐惧的一种方式。在那个时局动荡、暴君迭出、政治高压的时代,许多知识分子因直言敢谏而遭不幸。这种恐怖的氛围迫使一些文人寻求一种不关政治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情绪,而学驴叫便是一种既幽默又愤世嫉俗的方式。
在历代行旅图中,毛驴的形象各异,但都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它们或低头吃草,或悠然前行,或载着行旅者的货物和行囊,穿越山川河流。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毛驴在古代交通运输中的重要作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
例如,金代佚名的《太古遗民 江山行旅图》局部,现藏于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这幅作品以江山为舞台,生动描绘了太古遗民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画面中的毛驴成为了行旅者的重要伴侣。元代佚名的《秋山行旅图》局部和姚廷美的《雪山行旅图》局部等作品,也都以毛驴为重要的创作元素,展现了它们在古代行旅文化中的独特魅力。
毛驴在历代行旅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古代交通运输工具的代表,还与文人墨客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画作不仅展现了毛驴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通过欣赏这些画作,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行旅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毛驴在古代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郭熙《雪山行旅图轴》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金代佚名《太古遗民 江山行旅图》局部,美国纳尔逊博物馆藏
元代佚名《秋山行旅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代姚廷美《雪山行旅图》局部,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代唐寅《骑驴归思图》,绢本,上海博物馆藏
黄京山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