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人际交往,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是:内向的人不擅长社交。甚至有人觉得自己的社交能力差,与人交流困难,自己就是一个糟糕的人。
实质上,你的性格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性格内向的人,也不是完全不懂社交,他们只是更愿意独处。
当然,确实会有一些不善交际的人,而他们实质并没有什么问题,反而比外向的人更善解人意,只是在交往中,需要先克服一些心理上的障碍罢了。
在此之前,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是关于心理学大师卡尔荣格的。
荣格出生在19世纪,瑞士一个信仰宗教的传统家庭。家人认为顺理成章的,他会继承家族衣钵,要知道当时欧洲传教士地位非常显赫,是妥妥的“金饭碗”。
而荣格却坚持要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心理学,周围的人人笑他傻,他也不以为意,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活在别人眼中的人生,一次是活在自己心里的人生。”
虽然师从弗洛伊德,但想法上却有分歧。没有遵从自己的老师,在当时看来是离经叛道的。
离开家人,反驳老师,是荣格为了过上“心里的人生”而作出的选择。最终,他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其向外迎合,不如把敏感的触角,从人事上收回,探索自己的成长。从荣格的故事中我们感知,人际交往中最舒服的状态,不过在于这7个字:“过上心里的人生”。
当我们把生命的侧重点转移到“过上心理的人生”后,眼前的世界便变的不同。
设定了一个坚定的目标,我们只要朝着他走就好,而在这个过程中的专注,会促使我们与任何人相处都不紧张、不尴尬,甚至可以把自我内耗转移给他人。
当然,要直接做到像荣格那样,坦然地面对人群和批判,没有一颗坚定无比的心,是难以修炼成的。所以,我们要一步一步的来,先从最基础的做起。
优先关注自我的感受内向的人通常感情细腻,而不想内耗的第一步,便是减少共情别人,多去关注自己。在成长上积极,在人事上摆烂。
敏感的性格,常常让他们比其他人承受着更重的心理负担。我们要记得,做自己开心的事。不必为人际关系,强迫自己参与各种社交并假装开心。
贾玲讲过一段话,“如果我有两个苹果,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别人跟我要大的苹果,以前我会给她大的,因为我觉得我自己不重要;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我会选择给她小的,因为我觉得我自己比较重要。”
优先关注自己的感受,会让整个人保持一种松弛感,更加平和。而情绪是会传染的,这是达成良好社交的第一步。
分清自己的责任范围当别人提出不合理要求时,你是答应还是拒绝?很多内向的人不懂得去拒绝别人,答应了本来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情,于是陷入了无尽的循环内耗中。
比如在工作中,别人拜托你做一些分外的事情。答应了一次、两次,会收到对方的感谢,日子久了次数多了就成了习以为常。
那么,如何对抗这种循环的模式?除了在心理上对自己的认可,清楚自己是拥有拒绝权利的独立的个体外,还要明确责任的划分。
在彼此之间的职责范围中,有一个鲜明的界定,会让我们在拒绝不合理要求的时候更有底气、有分寸,内心坚定不动摇。
并且,有的时候对于别人的要求,我们可以保持松弛感,不那么着急的去回应对方。不着急答应,不着急拒绝。一是给事情一些缓冲,二是有些事情不回应,也会答案自现。
调低期待不过度猜测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时刻:别人无意一个眼神、一句话,就令你浮想联翩、坐立难安;
一件事没完成好,哪怕是很小的细节,也会反复内耗,充满自责;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常为一些小事情绪低落。
有的人,感同身受。有的人,诧异不理解。实际上,这与“和人相处紧张、尴尬”一样,是“高敏感人群”的特性。
现在社会每个人都很忙,时间宝贵,没有人有那么多的闲情逸致去关注他人。所以,对于很多事真的不必过度猜测,你在别人的眼里,也真的没有那样重要。
《知否》中,盛明兰说过这样一句话,让人记忆犹深:“凡事最好不要太指望人,大家都有各自的难处,指望太多就容易失望。”
这里的别指望别人,就等同于说调低期待。调低自己对他人的期待,调低他人对自己的期待。如此,亦有助于降低敏感度,大家都活得更轻松。
《被讨厌的勇气》中有这样一句话:
“只要不关注任何人的动态,不揣测任何人的想法,不去设想一些没发生的事情,简单点,钝一点,慢一点,你会发现你过得很自在。”
也许与内向的人交往,最初的气氛会有些冷漠。空气中还弥漫着紧张、尴尬。但只要,保持“过上心里的人生”这一信念,便可渐渐缓解,但想一蹴而就,也是不现实的。
人与人之间贵在久处,内向的不善交际的人却更忠于自己的内心。在交友上,他们会更注重品质而非数量。而一旦社交关系建立,便会更加稳定。
在这个情感“速食”的时代,越慢热越持久。旁人眼中的木讷,难能可贵,更经得住考验。
最后,送给读者朋友们一句话:外向的人左右世界,内向的人才能创造世界。
-END-
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笔有温度、为情发声,一个热爱文字的不典型写作者,邀请你共同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