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心里,广西三月三,是被五色糯米饭的香气唤醒的。小时候,每至农历三月初三,天还未亮,厨房就传来母亲忙碌的声响。那是她在精心准备制作五色糯米饭的材料,红兰草、密蒙花、枫叶、黄姜,这些看似普通的植物,将在母亲手中,赋予糯米神奇的色彩。

当第一缕阳光洒进屋子,我总会迫不及待地冲向厨房。蒸笼揭开的瞬间,那混合着植物清香与糯米香甜的气息扑面而来,红、黄、黑、白、紫,五种鲜艳色泽的糯米饭整齐排列,像一幅绚丽的画卷。我总是忍不住伸手先抓一把黑糯米,放入口中,软糯的米粒带着枫叶独特的清苦回甘,瞬间在味蕾上散开。母亲笑着拍我的手,念叨着要先敬过祖先才能吃,但眼中满是宠溺。

糍粑是三月三必不可少的美食。村里的婶子们聚在一处,将蒸熟的糯米倒入石臼,男人们抡起木槌,一下又一下地舂打。糯米在木槌的捶打下,渐渐变成黏糯的糍粑团,每一下捶打都伴随着大家的欢声笑语,空气中弥漫着糯米被挤压迸发的香气。女人们则在一旁准备馅料,有香甜的芝麻花生馅,也有咸香的豆蓉馅。我和小伙伴们围在旁边,眼睛紧紧盯着石臼,等糍粑团舂好,就抢着揪下一小团,趁婶子们不注意,偷偷塞入口中,那软糯的口感,让我们满足得眯起眼睛。

竹筒饭也是广西三月三另一道充满自然气息的美食。选取新鲜竹筒,将浸泡好的糯米与水放入其中,还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咸肉、红枣、红豆等食材,封好竹筒口后放在火上烤制。随着火焰舔舐,竹筒逐渐变得焦香,内部的糯米也在高温蒸煮下慢慢熟透。劈开竹筒,米饭带着竹子特有的清香扑鼻而来,软糯的米饭中融入了竹子的清新,每一口都充满了山林间的烟火气息,让人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大自然的慷慨与宁静。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三月三,村里来了个远方的客人,是父亲的老友。他带来了自家酿的米酒,与我们一同过节。大家围坐在摆满美食的桌前,父亲将五色糯米饭和糍粑端上桌,还特意拿出了用酸笋、螺蛳和鲜嫩猪小肠熬制的螺蛳猪肠酸。酸笋独特的酸香与螺蛳的鲜美相互交融,猪小肠吸收了汤汁的精华,一口咬下去,汤汁四溢。那位伯伯尝了一口螺蛳猪肠酸,赞不绝口,说从未吃过如此独特又美味的食物。
酒过三巡,大人们开始唱起山歌。阿公的嗓音依旧洪亮,他唱着古老的传说,关于壮乡的起源,关于祖先的英勇。阿婆在一旁轻轻和着,脸上洋溢着幸福。我们小孩子虽然不太懂山歌的含义,但也被这欢快的氛围感染,跟着节奏拍手。月光洒在院子里,桌上的五色糯米饭、糍粑、螺蛳猪肠酸在月光下仿佛散发着别样的光芒,那是家的味道,是壮乡的味道。
如今,我离开家乡在外打拼,每到三月三,总会想起那些和家人围坐一起品尝美食、唱山歌的日子。我会按照母亲的方法,自己动手做五色糯米饭,虽然味道总觉得差了些什么,但每一口都饱含着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在这一天,无论身处何方,壮乡儿女的味蕾总会被熟悉的味道牵引,回忆起那段温暖而美好的时光,那是流淌在血液里的乡愁,是对家乡、对亲人无尽的眷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