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缺失的一角。直到有那么一个人,悄然闯入了你的生活。他懂你的悲欢,亦懂你的喜乐。你的灵魂在那一刻,似乎变得完整而丰盈。他是你的灵魂伴侣,也是你生活的拍档。有了他,似乎婚姻不再是个围城,而是上天赐予你抵挡风雨的港湾。这样的人,大概就是婚姻里最受欢迎的伴侣。
很多时候,人们不是害怕进入婚姻,而是害怕和无趣的人搭伙过日子。怕疲惫的一天结束后,无人解忧,反增忧愁。但如果能遇到契合的伴侣,谁又不想有人懂,有人宠的?因为此刻才是茫茫人海中,寻得自己的一番归宿,寻得自己的一种安心。
《爱的修学旅行》播出时,周一围与朱丹的婚姻生活,如同一股清流,被很多人赞叹高级。不同于外界曾赋予周一围的“大男子主义”标签,他的形象在此期间,竟多了几分难能可贵的细腻与温情。
节目中,两人被分到了最差的房子。看着简陋至极的居住环境,朱丹不经意间的一句“我的梳妆台呢?”在一般人眼里,肯定会想,都什么时候了,还要那玩意儿干嘛?但周一围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体贴。他先是四周搜寻一遍,整理好房间的大箱子,搬走多余的家具,巧妙利用现有物品,为朱丹做了个简易却很实用的梳妆台。这份对伴侣爱好的尊重与呵护,让人动容。面对柴火饭的“挑战”,朱丹的连连呼唤,非但没有让周一围感到厌烦,反而成了他乐在其中的甜蜜负担。一次次应声而动的身影,不仅是对家务的分担,更是对妻子深深的爱意与支持的体现。
他们的婚姻,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平凡日子里的点点滴滴,却在这琐碎中建立起了坚不可摧的情感基础。周一围知道朱丹作为公众人物对美的追求,也理解她柴火灶做饭的不易,因此,他甘愿成为她最坚实的后盾,默默付出,从不抱怨。对于妻子对自己“爱的误读”,周一围似乎从来没有那么在意。他更看重的是两人之间的和谐与默契,而不是他自己呈现给观众什么样的形象。他可以大方地说:“别人的默契,是今晚具体吃什么的默契,而和朱丹是那种虽然今晚点的菜全都不对,两人也可以开开心心不抱怨地吃完的那种默契”。
婚姻,诚然是场修行,充满了挑战与不易。即便是再相爱的两人,也难免因为日夜相伴心生倦意,也会因站位不同引发争执。但好的伴侣,却是彼此了解的。因为了解,所以彼此体谅,因为懂得,所以彼此宽容。这样的婚姻,和气会多于争吵,开怀会多于愤懑。
说起灵魂伴侣的典范,王小波与李银河算得上是一对。她,能读懂他的诗,理解他写作的不易;他,则能看得懂她的哲学,明白她赚钱的艰辛。他们相伴的时间虽然远不如红尘男女那么长,但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弥足珍贵。上世纪80年代,新婚不久的李银河便因公派任务远赴重洋,而王小波,两年后毅然决然地追随爱人的脚步,跨越重洋。在美国的日子里,生活并不宽裕,有些入不敷出 。所有的经济支撑几乎全靠李银河每月400美元的奖学金维系。为了缓解经济压力,李银河甚至放下学者的身段,在餐厅做起了服务员。王小波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试图通过在后厨洗碗分担压力,却被李银河温柔而坚定地阻止,她心疼地说:“你那么智慧的脑袋,怎么能做这种事儿呢?”
后来,王小波的哥哥有些看不下去了,觉得王小波依靠妻子生活。但他与李银河之间,却有着超越世俗眼光的默契与尊重。王小波深知,真正的力量不在于物质上的自给自足,而在于能够全心全意地支持对方追求梦想。他感激李银河的无私奉献,更珍视这份让他能全身心投入创作的自由。二十年的爱情长跑中,他自嘲是“软饭男”,却用实际行动证明,他的“软”是出于对爱人深沉的爱与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
有人说,真正的势均力敌的爱情,不是条件的择优,而是人格的匹配。王小波与李银河,正是如此。他们的灵魂共振,源自于彼此的理解。带着些文人的高洁,也带着点侠客的义气。一人愿意付出,一人能够感恩。一人愿意给予,一人能够懂得。这也让他们,虽未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却能“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人与人之间,若灵魂不能共振,只是浅浅的遇见,终成陌路,各自散落人海,成为彼此生命中的过客。然而,那些灵魂相似的人,终有一天会相见。一旦相逢,便是永恒。他们的心有灵犀,虽沾点上天的恩赐,但更多是彼此的体谅,相互理解,懂得感恩。而这样的人,也是最适合走进婚姻、携手人生的伴侣。因为爱过,所以慈悲;也因为懂得,所以宽容。爱是遇见,亦是修行。愿你可以用心爱,懂得爱,好好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