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下称“《浪姐1》”)和《乘风破浪》第三季(下称“《浪姐3》”)放在一起比较,在下相信一定有很多人觉得《浪姐1》更好看。
除了《浪姐1》横空出世的新鲜模式带来的冲击感,抓马的情节设置、精彩的真人秀环节和精良的制作水准也功不可没。
及至《浪姐2》出现在观众面前时,“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赚人气”的气氛深深地打击了观众的期待。
或许《浪姐2》口碑远不及《浪姐1》的原因有很多,但姐姐们竞争意识太弱一定占有重要的位置。《浪姐2》的口碑不佳,或许正是《浪姐3》从台播降级为网播的“元凶”。
到了《浪姐3》,笔者明显感觉到节目组铆足了劲想让节目再次精彩起来。
观众喜欢看组队、选歌的人情冷暖与观念碰撞,那就改进规则,增加篇幅,让这些环节发挥更大的作用。
《披荆斩棘的哥哥》第一季(下称“《批哥1》”)火起来了,口碑好,那就大量移植《批哥1》的元素,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可以肯定,节目组的初衷是好的。
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用力有些过猛,反而犯下了一些让节目每况愈下的错误。
许多为了复杂而复杂的操作,不仅没能赢得观众的喜爱,反而成为了《浪姐3》的累赘。
一、目的不明的“师姐打席位”。《浪姐1》冠军宁静、《浪姐2》冠军那英的加入绝对是《浪姐3》上线之初最大的噱头。
有一种传闻说因为《浪姐3》没有邀请到绝对的演艺界大咖,所以临时拉了宁静和那英来救场。
对此,笔者不是很认可。
在下以为,一档综艺节目的筹备,邀约嘉宾与流程设计应该是同步进行的。否则,筹备周期会拖得太久,各种开支和变数都会增加。甚至流程设计有可能会先于邀约嘉宾,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不至于仓促应战。
节目组明显是要利用两人为新生的《浪姐3》聚拢人气,同盟战明显是为宁静、那英两人量身定做的赛制。作为为节目“保驾护航”的冠军师姐,两人的地位一定是举足轻重的,不可能是“救场”那么简单。
在第一期里,谢娜公布了一条规则:《浪姐3》能有多少个胜利席位,将全由宁静和那英的战绩决定;她们打出多少个胜利席位,就将有多少位新成员站上领奖台。
乍一听挺有意思是吧?似乎赛制又升级了,“突破”两个字几乎扑面而来。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此后,前三期节目都没有提到有胜利席位产生。直到第四期,也就是一公结束后的那一期,开头就交代了第三个乘风胜利席位的产生。
没错,就是第三个。
来看一下节目叙事:第一次公演师姐团体战中,那英队表演的《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战胜了宁静队表演的《情书》,于是那英打出了第三个胜利席位。
一定有看官不解了,怎么直接就第三个胜利席位了呢?第一个和第二个呢?而且在那英插花之前,就已经有一红一绿两朵花插在那里,说明已有的两个胜利席位分别属于宁那二人的“战绩”。
笔者同样不解,可是翻遍了前三期节目也找不到前两个胜利席位是何时尘埃落定的。于是只能理解为这是两个固定初始席位,不需要两位师姐“打出来”。
然后是第二次公演,宁静队表演的《怪美的》获得的浪花值高于那英队表演的《谁不是》,所以宁静打出了第四个胜利席位,并插上了一朵红花。
看到这里的时候,笔者已经懵逼了。每次公演必然有师姐获胜,必然就会产生新的胜利席位。既然如此,还何必多此一举地设计“师姐打席位”这么个华而不实的噱头,每次公演结束就增加一个胜利席位不就得了。
一定会有看官说“往后看下去才会明白不止这么简单”。
的确如此,等到三公才终于体现出了胜利席位数量的不确定性。这次增加了一个“竞猜”环节,竞演开始前由宁静、那英盲猜本次公演总分第一的队伍,谁猜对就能额外打出一个胜利席位。
至此,“胜利席位由两位师姐的战绩决定”这句话才总算是站住了脚,如果“竞猜”也算“战绩”、也算“打”的话。
可问题在于,一条贯穿节目始终、对最终结果具有莫大影响的规则竟然直到三公结束才初步显现出其存在价值,让观众在前几期节目里看得一头雾水。不得不说,这条规则实在是一个败笔。
甚至于,笔者都怀疑节目组一开始只是为了让规则复杂起来而设计的“师姐打席位”这条规则,后面的“竞猜”环节也是为了弥补漏洞而临时加上的权宜之计。
三公的结果是那英队表演的《孤勇者》赢了宁静队表演的《Stronger》,打出了第五个胜利席位。同时,那英还猜中了总分第一为谭维维队,“打”下了第六个胜利席位。随之,那英再次插上了两朵代表胜利席位的绿花。
这里还存在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把那英、宁静的席位数量区分开,分别用绿花和红花代表。
从前几期的赛程可以看出,两位师姐麾下的同盟人员是不固定的,每次公演结束后都会打散重组。所以也不存在师姐为自己同盟争取席位的逻辑,否则就会出现出力方与受益方不一致的情形,于公平原则有碍。
那么又为什么一定要设置“师姐打席位”这条规则呢?难道仅仅是为了让两位师姐比拼一下,看看谁的能力更强、魅力更大?从宁静和那英在《浪姐3》的超然地位来看,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更大的可能性是节目组为了增加节目的精彩程度,一味地让规则复杂化,一不小心误入“为了复杂而复杂”的歧途。
二、无效环节过多如果说“师姐打席位”还能靠着在后面几次公演打“补丁”逐渐圆回来,那么有些只短暂影响当下剧情的无效环节就再也没有粉饰的机会了。
笔者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无效环节是二公的“八个危险位置”。
二公表演结束后,结果揭晓前,主持人宣布了有八位姐姐处于危险位置,这个环节就无厘头得很。
二公共有八支队伍,每支队伍中个人喜爱度最低的姐姐处于危险位置。
要知道,八支队伍的人数并不相同。有些队伍只有两个人参与这个排名,那么即使两位姐姐人气都很高,也有一人要处于危险位置。而人数多的姐姐,大部分人提前就知道了自己是安全的。
并且,二公只淘汰一个人,1/8的低概率再加上一个喜爱度作参考,使得这个环节的惊险程度大打折扣。对于绝大多数姐姐来说,这个环节都是例行公事式地走个过场,几乎没有心理负担,节目的观赏性也随之大大降低了。
更加为人诟病的是,过了没两分钟,马上就揭晓了结果,淘汰了赵樱子。这个悬念悬着的时间也太短了吧?简直有点为了悬念而悬念的感觉,一点都不高级。
可能节目组是觉得加了这个悬念就会复杂,复杂了就会精彩,精彩了观众就会喝彩。其实不然也,有时候,为了复杂而复杂就像画蛇添足,反而落了下乘。
另外,一公选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节目组先让姐姐们选择心仪的歌曲,这也是一个没有意义的无效环节。
某人选了某首歌,最终这首歌也不一定能落到她头上。
首先,你不一定能加入这首歌所属的同盟。其次,即使加入了这个同盟,也未必能唱到这首歌。比如赵樱子,虽然加入了宁静同盟,最终还是被排除在《要你管》队伍之外。
话说回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歌就那么多,人也就那么多,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位置,分配结果不可能让所有姐姐都满意。
而这恰恰证明了这个环节的无效。节目组明知道姐姐们最初的选择基本无效,却还是设置了这个环节,这个环节还怎么可能会有意义。
节目正片里的这段情节表面貌似精彩,其实很混乱。如果不暂停的话,观众一时间也很难明白其中的走势。就因为这一个为了复杂而复杂的操作,节目的连贯性、观赏性都被大大削弱了。
其实的跑偏趋势在《浪姐2》的时候已显现了端倪。那是在初舞台,规则要求所有人互投喜欢票。
当时就有姐姐提议“那我们大家都投票好了,所有人都是29票”。当然,最终结果并非如此,有些姐姐的票数是26、27、28。
笔者怀疑是工作人员在现场下达了指令,要求某些姐姐不要给某个表演投票,以免出现全员29票的尴尬局面,最终将一个濒临无效的环节抢救了回来。
结语复杂不是原罪,为了复杂而复杂就不对了。
环节多也不是问题,过多的无效环节才是削弱节目观赏性的元凶。
虽然从台播降级到网播,但是节目的基本制作水准仍应得到保障。
否则,观众一定会在一次次被伤害后弃之而去。
(全文完)
作者丨细品八娱
苑子
《浪姐1》好看,[点赞]无法复制[呲牙笑] 姐姐们的实力杠,颜值高,努力拼命[点赞]
刘福荣他爹
记得吗?第一季也是网播[呲牙笑]
刘福荣他爹 回复 细品八娱 07-15 22:42
好吧,毕竟我这里在电视是看不到的。
细品八娱 回复 07-15 20:33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一季,播出平台:湖南娱乐频道 / 芒果TV。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二季,播出平台:湖南卫视/芒果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