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可可的话说,这份工作其实很简单,每天就是替别人擦拭墓碑、鞠躬、哀悼,月收入大概有四千元。但不仅需要有体力,还需要对逝者有足够的敬意,比如根据家属需求为逝者读家书、摆放特定的祭品,甚至是转述那些来不及说出口的思念,也都是“职业扫墓人”工作的一部分。
至于客源,可可介绍说,她的客户基本上都是在外地赶不回来的游子,或者腿脚不方便的老人。目前,中国的流动人口超过三亿,许多人因为工作太忙,身体不好,或者其它这样、那样的原因,没办法按时赶回来祭扫先祖,但又不忍心让墓地荒芜,就只好选择找人替自己去扫墓、祭拜、放一些祭品,传递一些心意。
但是,话说回来,任何一个新兴行业的爆火背后都有隐忧,即使是扫墓也不例外。比如有的黑心商家收了钱却不去祭扫,把前几年的老视频重新剪辑,发出来糊弄人,你要求他全程直播,结果他直接把悼词输入进AI,一键生成假录音。甚至还有一些商家,把基础清洁和鲜花捆绑销售,还搞阴阳菜单,到了祭扫当天突然坐地起价。
湖北的一位律师就提醒说,曾经有家属发现“职业扫墓人”压根没去墓地,用P图应付自己,但因为没签署过书面协议,很难维权。所以,如果大家想尝试这种服务,一定要记得签好协议,保存好交易记录,选择可靠的平台。

其实像职业扫墓这样的新行当还有很多。去年八月份,国家就把生成式AI应用员、滑雪巡救员等19个职业"转正"了,像露营地管家、老年助浴师这些新工种也正在崛起。这些岗位反映了人们目前最迫切的社会需求,既有科技前沿的智能运维,也有针对老龄化社会的暖心服务。
不过,新行业要走得远,还得靠规范护航。比如杭州多个陵园推出"预约祭扫"系统,提供标准化代扫套餐;重庆试点"云祭扫"平台,多部门联合,集中整治殡葬服务机构的乱收费问题,都是值得借鉴的探索。
说到底,扫墓最重要的是心意,代扫服务就像给思念开了一条应急通道,但如果条件允许,还是亲自去墓前拔一拔野草,擦一擦照片——毕竟那些蹲下身时的细语、抚摸墓碑时的温度、一幕幕往事的缅怀,才构成了我们最珍贵的生命体验和家风传承,而这一切,是他人无法替代的!
农视点述评员 | 杨婧轩
剪辑 | 胡旭主编 | 杨公元
监审 | 宋锦峰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用温度融化数字,用视角剖析现实,让每一声叹息都被听见,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农视点》,看懂生活褶皱里的光——这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与你血脉相连、与时代共振的民生力量。
《农视点》属中央新闻网站农视网原创栏目
版权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