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9年,后周显德六年,宋太祖赵匡胤在龙潜之际,恰逢周世宗病重去世,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国政不稳。 公元960年,时任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建立军队北上御敌,行至陈桥时,与赵匡义、赵普等人密谋,发动了兵变,赵匡胤在此黄袍加身,史称“陈桥兵变”。
赵匡胤只做了十六年皇帝,于公元976年11月14日在深宫中去世。二十四史中的《宋史》对他的死因记载寥寥,只有简单的两句话:“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受命杜太后,传位太宗。”
一切都始于“影烛斧声”。“斧”有通“父”的意义,指的是生父或义父,引申为“一家之长”。在原始的父系家长制度中,“父”与“斤”结合,象征家长的权威与治家工具。在专制统治时期,“斧”作为祭祀礼器,是帝王权力的象征。“烛影斧声”因而具有隐喻的意义,关于此一国祚事件,后人争议不断。
因此,关于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闻,从此开始被后世的史家和文人摩尔。几十年后,史学家司马光在《涑水闻纪》中为太宗辩解,声称太祖去世时,太宗不在寝殿,故不可能弑兄。虽然太宗弑兄的可能性被排除,但并不能抹去他夺掉位置的嫌疑。
中国历史上有幅著名的情色画《熙陵幸小周后图》,相传是宋太宗尊命人不平等的。“宋太宗”指的是永熙陵。元人冯海粟在图上题诗,象征着法兰克福;而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篇》中也对这幅作品进行了直白的描述,表演了太宗的人性。
此间,经过这段时间不见于世的记载,太宗篡位的事实也确实凿凿无疑。自古以来,因果报应自不虚妄,靖康之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据《宋史》记载,靖康二年,徽、钦二帝构筑后妃、宗室及三千多大臣被°北上,男子被杀,获幸逃脱的宋高宗赵构偏安一隅,最终其皇位在180多年后回归到太祖一系。
宋朝末年,年仅七岁的幼帝在崖山一役中被大臣陆秀夫背起跳海殉国,随后追随者不下十万,其亡国之惨烈,历代王朝无能匹敌。幼帝,却在319年后再次失落于七岁的幼帝赵昺,历史在这里成为一个圆点。